《挪》无疑是村上春树最为极赋盛名的小说。村上自称之为:百分之百的现实小说。虽说如此,设若将它称为爱情小说,村上也不反对,实际上很多人都会这么认为。
《挪》里讲到的爱,带有青春固有的忧郁色彩。正如书目开篇便首当其冲的一句话: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书中有许多人物死去,一一化为主人公从青春苦海中艰难跋涉而出的类似于双刃剑的东西。它既给渡边带来痛苦迷惘,也给渡边带来富有哲思色彩的启示。
无论是村上巧夺天工的创作也好,还是林少华令人拍案叫绝的中文翻译也罢,二者相互交融,最后整体所呈现给人的东西着实叫人宁静、宽慰,准确用一个词,称之:距离。观看村上的书,你完完全全的就是一个“第三者”。你隔山望火,隔空望月地观看整个故事,并深深的被其所吸引。
另一个特点还是用一个词,称之:画面。这也是我用“观看”来而非“阅读”的原因。清淡如茶的文字娓娓道来,电影似的画面感也随之涌现。
《挪》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立体、丰腴、饱满,并且主要人物(我特指对渡边产生了心灵影响的人物)彼此都有一个共同点,也是村上写书的第三个特点:孤独。
以往我愿意用“压抑”来形容日本文学,形容村上的书,但是这渐渐被“孤独”所取代,想必“压抑”于我已经渐次淡出了,慢慢地开始单纯的感到孤独,并享受于其中,除此之外别无他感。这真的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
“绿子在电话那头久久默默不语,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
便是这样的孤独感。泡茶的时候那股香并未扑鼻而来,待久放之后鼻间才缕过淡淡的清香。哦,乌龙的味道。你会这样说,心旷神怡。
一个真正懂得孤独的人,才真正懂得村上真实的内心世界。
渡边同木月,是那样奇妙的相识;渡边同直子,又是以一种那样微妙的联系与羁绊,彼此暗暗地藕断丝连着,他们俩人本无多大关联,渡边却因为直子的死,因为意识到直子摇憾了他身上的一种年少的憧憬而感到对人世深痛恶绝;渡边同绿子,共同经历了那个如梦如幻般的下午之后,终于展开了真正的恋爱,其后二者矛盾不断,但他们的恋爱关系终于是归于平静的;渡边同玲子,因为彼此倾诉过去曾造成心理阴影而惺惺相惜,甚至发生了不伦的关系,但这一切都无可厚非,渡边说:我们是在活着,眼下唯一要考虑的事便是活着。
从读者眼中,这一座又一座“身有缺陷”的孤岛并没有独自沉沦,而是以相互碰撞、相互联结的方式继续生存于这暴风骤雨般的汪洋之中。即使孤岛接踵沉塌,但它们仍以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于这世上。
直子:可会一直记得我?记得我这样活过?
渡边:一定。
当直子瞳仁里的液体旋转出令人心动、不可思仪的形状时,这座孤岛在那一刻便以某种方式永存。
最后,渡边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之中呼唤着绿子”,他恍若前世今生,庄周梦蝶,如梦初醒。他自身以一座孤岛的形式送走一座又一座孤岛,终于在送走最后一座孤岛时,他所积淀的、承载的全部厚积薄发,他的孤岛一块又一块的尽皆消散,通过名叫“绿子”的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女孩儿,这样一种奇妙的通向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的介质,从一个世界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也就是,回到了“现实世界”里去了。
于是,他的青春就此结束。
然而这一部超越了一般爱情小说的现实小说,却划着迷人而又凄婉的青春风景线,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多处地方说的含蓄隐晦,推荐想对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有更全面认识的朋友阅读林少华为此书作的序,本文也是阅读此序后启发了自己的感受)
2018.8.1.
我爱这本书到痴迷,怕是与我同样在青春期有关系。关于青春期中特有的种种感受,我可以在书中鲜明的感受到。
论及《挪威的森林》之主题,怕是与“青春”脱不了关系。文中所描绘的,以渡边为中心辐射到的,大多都是在青春期中挣扎着彷徨的那群人。对于青少年世界转向成年世界,“青春期”是一段过渡时期。而当文中开头提到已年近中年的渡边回忆往事的时候,那端青春岁月浮出脑海,一个个人走进了他的生命,又一个个走出,纷纭复杂的感受直抵胸口。但他已经懂得,青春的逝去与不再,青春的沉湎与感伤,无论如何都会在他心里产生难以撼动的影响,所以面对它的态度,会显得成熟而饱满。
所以,描绘在现代生活中少男少女的青春期孤独成长中的心理、内心世界,使这本从内容上看是关于爱情的小说,脱离了传统爱情小说的俗套,从而具有了一定的人生哲学意义。
201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