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年,当时在一个小广告公司担任艺术总监的乔·迈耶洛维茨因为工作的机会认识了罗伯特·弗兰克。在一次和弗兰克共同工作后一起步行回到公司的路上,看着纽约街头形形色色的人群,乔·迈耶洛维茨决定辞职而努力成为一个摄影师。
.
那个时代的恰恰是“新纪实摄影”崛起的黄金年代,以罗伯特·弗兰克作为开端,传统纪实摄影开始像社会景观纪实摄影转化。1966年乔治·伊士曼之家策划的展览《当代摄影师——面向社会的风景》喻示着传统新闻报道类型的纪实摄影开始将人和人类社会生活视同为风景为方向。
.
那个时代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摄影师,和乔·迈耶洛维茨同属一个创作时代的摄影师还有盖瑞·温诺格兰德、戴安·阿勃丝、李·弗里德兰德等。
.
“每条街都有自己的身份”。当24岁的乔·迈耶洛维茨第一次拿起相机走上街头的时候,他深知“一张好照片不一定是非要摆拍出来的。”他认为掌握街头拍摄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看前辈们的工作,比如尤金·阿杰、布拉塞等,街头摄影迅速判断,果断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
他是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摄影师,在那个彩色摄影被视为“业余的”、“不严肃的”代名词的时代,乔·迈耶洛维茨从很早便开始认真的审视和思考彩色摄影的表现和意义。1966年他出版了一本画册名为《色彩的问题》,他随身携带两部徕卡相机,一部装彩色胶卷而另一部装黑白胶卷。在同一场景下拍摄彩色和黑白两张近似的照片并对照印刷出版。
.
“看,灰色多么的无趣,而彩色照片中红色、绿色、蓝色、银色,画面是鲜活的。这令人吃惊,我们为什么要堵住嘴巴说话?对我而言,彩色照片是立体声,而黑白照片是单声道。我并不是说黑白照片比彩色照片低人一等。但是他们表现的方向截然不同。”
.
游走于街头10年之后,1972年起乔·迈耶洛维茨开始全面的由黑白摄影转向彩色。他对于彩色摄影的全面接纳丝毫不晚于我们后来称之为彩色摄影之父的威廉·埃格斯顿。作为摄影新彩色主义的发展,他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
“就像打篮球,随着时间的进步,你就知道如何控球打球。继续打下去直到你打到较高的水平。街头摄影也是这样,我已经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焦距按下快门以获得一张正确的照片。然后我问自己,这就是摄影的全部么?摄影能表达的就仅限于此么?”在追赶上前辈的脚步之后,乔·迈耶洛维茨开始思考摄影继续前进的方向。
.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感受到了一些限制,于是1976年开始他开始尝试使用更大画幅的相机进行拍摄,同时也将画面转而对向了空旷无人的街道和城市景观。这些作品无疑和美国同时期的罗伯特·亚当斯、刘易斯·巴尔兹以及欧洲引领新客观主义的贝歇夫妇如出一辙。
.
和之前充满情感的纪实摄影不同,这一次乔·迈耶洛维茨在努力用中性、无表情的图像去阐释画面背后的深意。这些作品像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觉醒,带领我们走入城市、社会那些喧闹表象下最冷静的本质。
.
2001年9月11日,两架飞机造成的结果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悲惨的一天。而乔·迈耶洛维茨则成为在此事件之后唯一一位拥有无限接近事发地权利的摄影师,拍摄了从恐怖袭击之后的九个月中救援清理工作。“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真实的吗?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一直寻找自己的身份。这当然指的不是你的生物特征,而是你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摄影让你认识到了你是谁。”
.
很少有一位摄影师,在其自身艺术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成为了艺术史上那一阶段的代表。而乔·迈耶洛维茨做到了,从新纪实主义到新彩色主义,再到新地形学和新客观主义。在他五十多年的摄影生涯里始终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于自我的反思。
摘自:泰吉轩 泰吉轩画廊 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