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之前曾经写过的东西,把它分享到这里,并不为过,甚至很合适。放在这个属于撒木予灵魂安置的地方,也算是一个归宿。
爱情和婚姻,说到底是一个既成因果,前者又始终贯穿于后者始末的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有恋爱,继而谈婚论嫁,繁衍子嗣,如此才是我们所熟识的爱情与婚姻观念。而在西方,我们常常看到两个人恋爱期间已经造了几个娃,多年以后才结婚。文化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观念和行为也就不同了。阿东是我的好朋友,大学期间谈了个巴西男朋友,一个幻想着未来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一个只停留享受于当下恋爱的热火朝天,很显然,毕业的时候,巴西男朋友回了国,阿东找了个湖北小伙子,憨厚老实会顾家,过上了她向往的生活。这是我这里所要体现的爱情婚姻观: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婚姻生活,这点必须坚守,切不可在热恋中丧失了方向感。一辈子不长,而婚姻,则占据2/3甚至更多,重要性可想而知。
恋爱阶段需要了解对方什么东西呢?这是一个需要分很多种情况讨论的问题。我暂且以时间为线条、以几个重点元素来讲述。
一、三观。很明显,这点是见面之初必须确认好的。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想法;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憧憬;对你自我价值的认定,是否积极。三观的契合,我更侧重于同轨,而不是一方去纠正/改善另一方的看法,可以互相影响,但不适合强加思想,因为,找的是伴侣,并不是父母。
二、性格。很多人可能认为,性格相近,对待事件可以是同样的态度,多么和谐。实则不然,性格相近和性格相合,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阿超是我好兄弟,和女朋友什么都“合得来”,他一开始认为也包括性格,但是,双方的性格都属于强势型,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说他分手了,过得太累了。我一句话说出他的心声:“你们是不是在很多话题中出现碰撞观点的时候互不认输?”答案不言而明。那么,两个性格温和的人,是否能够走得长远?我身边也不乏这种情侣,双方没有摩擦,彼此顺着对方,最后却对爱情出现了担惊受怕的心理,所有的不满藏在心底,积攒起来也许会火山爆发。某种层面上来说,性格避免负负得正,并在一定的区间内,可能才是最舒服的状态。但也并不是说两个人不能有不同观点。吵架是婚姻生活常见的情况,每次吵架后有两种结果:受伤和治愈。吵完架,必须有一方“认怂”,最好是男方(是男人就活该承担更多责任),原则问题以外的任何问题,必须迁就,采用哪种方式,是导致两种结果中的哪种的直接因素了。处理好了,双方感情加深;处理不好了,感情指数级消减。
三、兴趣爱好和人生阅历。不用赘述,没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伴侣,连伴侣都算不上了。就人生阅历而言,如果相差较大,两个人更多像是老师和学生、倾诉者和倾听者的角色,这种恋爱,我且称之为崇拜式恋爱,一方对另一方极其崇拜,以至于最后生活里丧失了自我,一切都是以对方为主。当然,也不是不好,本来爱情也没有好坏,只能说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已。
四、原生家庭和双方父母。我一直认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家人的事。对独生子女而言,更是如此。(update:爱情更多的是侧重于浪漫主义,婚姻更多的是侧重于现实主义)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彼此所在的家庭幸福感、父母感情等对个人的爱情婚姻观念会形成潜层次的影响,这是婚姻前就需要了解清楚的,否则结婚后会尤其棘手。再说到双方父母,就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和媳妇儿来自距离两千公里的城市,恋爱让我们沉浸在甜蜜浪漫中,而当谈婚论嫁,我们考虑到了双方父母的赡养问题,庆幸,我不是独生子女,于是在职业生涯初期,在大人生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我选择去到她的城市,跟她结合,给对方父母陪伴和关心,以后也会尽赡养义务。而对于我父母,我实则更需要去花费更多心思,每天联系,逢节必回,照顾情绪,虽然嘴里没说什么,但我更希望能让他们知道我的牵挂和陪伴没有减少。所幸的是,我把这个当成了享受,我是一个细致周到的人,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坚信我可以做好,实践已三年,效果很好,在这方面,我也从未感觉过累,就挺好。
这篇文写于去年这个时候,今天也加了些更新内容进去,但不多,经验证至少这一年多来还是没有改观过,甚至更深层地认可。婚姻是两个人的,甚至两个家庭的,但方向应该取决于个人的向往,稳定性则由多方决定。但愿在日益成熟的年纪,婚姻生活会愈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