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晶晶 学号:22011211156
嵌牛提问:博弈论是什么
嵌牛鼻子:博弈 对抗
嵌牛正文: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博弈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冯·诺依曼在1937年提出来的,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于1944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公认为是博弈论诞生的标志,是关于纯粹竞争的理论。之后,纳什证明了在这一类的竞争中,在很广泛的条件下是有稳定解存在的,只要是参与者的行为确定下来,竞争者就可以选择出最佳的策略。
一、博弈论的基本含义
博弈论可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要回答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双方所采取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之间的均衡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决策主体的一方行动后,参与博弈的其他人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参与者为取得最佳效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参与人:博弈中决策主体,他的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战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效用)水平。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2)行动:参与人在博弈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与行动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行动的顺序,行动顺序往往决定博弈的结果。博弈的顺序,是指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3)信息:参与人有关博弈的知识。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4)战略: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下的行动规则。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战略与行动不同。(5)支付: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确定的效用水平,或期望效用水平。(6)结果:博弈分析者所感兴趣的所有东西,如均衡战略组合、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支付组合等。(7)均衡: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博弈论可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团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强调的是个人理性。目前经济学家谈的博弈论主要指的是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一般的博弈问题最少由三个要素构成:参与一般的博弈问题最少由三个要素构成:参与人、策略、支付等的集合,即策略集合以及每一个参与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被选择,每一个参与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行动和信息是博弈的“积木”,参与人、行动和结果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就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
二、纳什均衡博弈及其均衡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不仅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均衡解,也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这就是著名的非合作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可以描述为:如果一个博弈存在一个战略组合,任何参与人要改变这一战略组合都可能导致降低自身的效用水平(或只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因而任何参与人都没有积极去改变这一战略组合,这一战略组合称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如图所示为博弈论概念图
由于“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纳什提出的著名纳什均衡概念在非
三、博弈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尤其是其著名的“囚徒的两难选择”。在“囚徒的两难选择”中,“囚徒困境”的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