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作文题,是任务驱动还是材料?

图片发自简书App

哪怕是鲁滨逊,形式上看虽然是孤单一人,但是,他也是带着一整套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创造着。狼带大的“人”有人形,但不是人,只有后期能成功进入人的语言系统后,才可以重新成为人。所以,人是社会存在是必然,人脱离社会仍旧存在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这道题是指定的。

其实,似乎这是为雾霾问题在羞答答地掩盖着什么,所以,具备对社会现实矛盾遮羞的小功能。

与社会保持不同方式的关联,是所谓宣称要脱离社会的人不可遏制的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的天性。越不在场,越有在场的需求。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完成登顶再回到营地之后再发微博的——他们被天性驱使着,必定要与物理空间不同的世界☞共时。因为,共时存在就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个特征。只要你渴望“共时”,就是体现了要进入社会的要求。

无论用何种方式,人永远不可能逃离的他的社会性存在的,形式上再像是逃离,也照样不是,这是必然。

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但他仍旧不能逃离,如果能,哪来的自觉其远且偏呢?远,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做参照才行的,那个固定的东西,就是红尘。所以,就“远”看,他心里哪是在逃离,他哪能逃得过?所以,这无异于彻底地融入。

所以,这道题是需要应考的人去做判断的。即,行判断:逃离城市。能(        ),不能(       )。

有老师谈到了“手机依赖症”,因为手机是完整的感性的人的精神的外化形式,是为了明确自身存在的精神确认。

现实里,人已经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感性的人的存在了,所以,要以其它方式显现。拿手机的人,是无奈地无意识地抵触现实的人。其实应该鼓励。放下手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被一个感性的自己去支配或创造。微信里的朋友圈,允许在亲友、同事的那种环境中去发布业务往来的朋友圈么?全是越俗越好,越同样越好,越转帖越符合语境价值,最后必定只能转化为无言的点赞。这似乎也是这道题中的人为什么要用“逃离”一词的动机与原因——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流的社会语境,当然会萌生逃离的渴望,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天性如此而无法悖逆,这就是现代人的苦闷,也是世界范围内对“现代性”进行讨论的中心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逃离那里〗 从不会去洞悉那里, 漆黑得让我窒息, 我先逃离, 不知那里为何接近? 一路小跑 时而回头 脚步轻松不...
    不要多愁善感阅读 955评论 0 1
  • 变得疏离的原因,我宁可是距离,也不愿是长大…… ——写给所有渐行渐远...
    waitine阅读 4,860评论 16 10
  • 今天,我们八字读书群里有个从来不冒泡的小伙伴突然冒了个泡,求读书录音。其实我想说,想学一门学问,最好的时间是一个是...
    癸巳那年MissLucky阅读 12,480评论 6 8
  • ​ 有一个app的广告语叫“自律带来自由”好像深得大家喜爱,但就如同大部分人看待一般的鸡汤一样,知道了这个道理,便...
    布道小课堂阅读 4,064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