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对北京自强烈的印象,就是“长城”。那时候还不懂爱国主义情怀,也不懂历史,仅仅觉得登上长城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到了大学毕业后,我也开始颠沛流离于一些城市,兴许是体会过思念的滋味,于是变得怀旧,越来越喜欢那些有故事的老地方。
北京的胡同,至今我一次都没有去过,但它却总在我的梦里出现。和紫禁城奢靡的“皇权生活”不同,胡同里填满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是北京的魂儿。数不清的名人雅士在胡同里留下了他们的故事,宋庆龄、蔡元培、沈从文、巴金、叶圣陶、梁思成、蔡锷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北京胡同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
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胡同的故事》,是一本关于北京胡同的名家散文合集,书中收录了四十多篇关于胡同的“回忆”。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如萧乾、冯牧、韦君宜等;也有满怀理想求学至此,或短暂隐居的“外来人”,如季羡林、王辛笛、韶华等等。他们每个人居住于此的年龄、处境和目的不尽相同,但这犹如市井般的琐碎描写,却会带给你,北京胡同鲜活的魅力。
什么是胡同?
汪曾祺说,胡同之名起源于蒙古语,是水井的意思。这解释符合老北京城里,街道四方四正、弯弯绕绕的模样。也像极了在“皇城”脚下生活的胡同百姓,那顺从、隐忍的性子。
在林斤澜眼中,老北京离不了一个“墙”字,外围是高大厚实城墙,最里头是红墙伫立的紫禁城。中间则夹杂着胡同里纵横交错的山墙,分隔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那些“悠闲”“寂静”和“拉长的叫卖声”形成了“胡同深深深几许”的韵味。
韦君宜是土生土长的北京胡同人,从小就喜欢研究各个胡同的名字。最开始胡同的名字多来源于寺庙、市场、工地等独特的生活场景,偶有一些土气甚至粗俗。民国之后,很多名称被改的文雅了许多,例如把“猪尾巴”胡同改成了“朱苇箔“胡同,“猪粑粑”胡同改成了“珠八宝”胡同等等。但总觉得这种“雅”少了胡同的生活味儿,也容易让那些名字里的故事渐渐被遗忘,令人喜忧参半。
胡同里留下了什么?
萧乾透过北京胡同四四方方的天空,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并走向世界。季羡林、王辛笛在胡同里度过了美好的大学生涯,见证了那个年代青春的热血和远大理想。史铁生残疾后回到故乡的胡同,在那里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姑娘,却又在那里走上了写作的人生。
还有黄宗江口中的周汝昌、舒乙笔下的老舍,赵丽宏眼里的齐白石,高洪波说,没有胡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会塌掉半边天。
不仅如此,在这个老北京城中“藏龙卧虎”的地方,也曾孕育了新中国重要的一批新青年和新思想,他们或从这里走上了革命,或在革命危机之时蛰伏于此。
胡同里藏着冯牧童年的快乐,藏着他革命时期对抗日寇的悲怆,还藏着那些曾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他逃亡的车夫和年轻人。“寒凝大地发春华”,鲜血曾染红了胡同的土地,也让这片土地更加的肥沃,它唤醒了无数知识分子投身革命,才使我们迎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胡同的明天?
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耶路撒冷的悲痛之路,圣彼得堡的捏瓦大街……世界各地都有一些记录历史的建筑,一些历经沧桑的街道,他们就像一座城市的名片,一个国家的见证者。同时,他们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面临着城市发展的更新,北京胡同亦是如此。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先进和强大。而许多胡同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商圈经济价值不断升高,在高楼林立中显得格格不入。因此,近几年来关于胡同的“改造”的问题,始终争议不断。
有像邓乡云、文若洁、王蒙所写一样,许多人担心胡同会在时代的经济大潮中被湮灭,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也有如赵大年、梁晓声、凤子一般,既不舍又期盼。希望胡同也能随着时代的脚步,焕发出新的生命。
有人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科学的进步、资源的充裕、文化的发展,就像一股春风滋润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的平凡都能开出花儿来。而胡同对于我们来说,需要记住的是那一段段历史,是那些付出了青春、鲜血和生命的前辈们。可如果为了怀念这些就停滞不前,是否与他们当初冲破困局,改变时代的理想,大相径庭了呢?
当你读完这本《胡同的故事》,或许你会在和这些名人共同的思考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而我始终相信,那些北京胡同里的故事,会通过文学、艺术等更多的形式,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