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专研认知科学,又开始当在校生时候临考前的那种泡在图书馆的状态,读大量论文及相关书籍,当然原来那是应试,现在是出于求知,动机不同,其间乐趣自然也就不同,疲于应对和享受其中印照出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两种认知,正是这两天反复强调的快乐学习。
今天读到一篇被引用上万次(在学术界这是什么地位)的经典论文:“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作者是Richard M Ryan&Edward Deci。
论文读来极其畅爽,因为中心论题就是关于内在驱动、快乐学习、以及我的价值体系之一“成长为乐”的,这类型的理念或行为如标题给出的术语“Self-determination”自我决定论,就是我“成长为乐”的科学解释,并就此取代以前常引用的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人的行为举止必须是内在驱动才有最优结果。
最佳的人生态度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便迫于生存无法随心也要尽量做到爱自己所做的。
原来我自己从小就笃行并在本公号反复宣扬的“从心意”,科学术语是“自我决定论”,当奉行的某种准则尤其是内化为做人行事的信仰在学术界得到了科学的验证阐述,实在是极其快慰的事。
大道不分东西,关键在于能不能明辨笃行,我曾在之前的文章论述过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二)》),学习要师从某项技能或知识的源头,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
* 佛法师从华严正统高僧
* 瑜伽师从有上千年历史的婆罗门种姓弟子
* 八段、三体式师从龙门派
* 书法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瘦金体
* 时间记录由笑来老师处得知然后学自《奇特的一生》
* 投资成系统是因为仿效Jim Rogers的旅行投资,胜在一手数据、相对客观
凡是对我的人生产生巨大复利效应的都是源自有深厚底蕴或自成大家的宗师,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学习的源头差之毫厘,结果可能就是天壤之别,这个理念传自我的佛法师父--悲鸣法师。
其时我约莫13、4岁,但授业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临完就是这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艺要从最正统”,自此成为我一生的准则之一,后来也慢慢知道这句诗是理学大家朱老爷子的,但我为学的态度就从少年时在佛堂前立定,随我终生。
在学术界也讲究从源头学起
方法就是之前文章介绍过的用H指数寻找某领域排名最前的权威科学家,然后大量阅读他们的论文,搞清楚学科的来龙去脉,甚至不需要读该领域太多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经典难得,所以还是按照二八法则,用20%的时间精力完全就可以学到最前沿、最权威的知识,只有最初学的是源头,未来才有成海之势,否则越勤奋时间越长就越是对生命的背弃,方向错了,才是最大的悲哀。
自我决定论、源头学习法一旦确立,接下来唯一的策略就是行动了,那真是日拱一卒,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不管什么领域,都脱不了刻意练习,不同之处在于有的需要埋首于书山文献及实验室中,有的则需要解除大量的人和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内化成智慧,只要踏实用功,时间自然会给予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