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苏剧情过于狗血,追求浪漫不假,却是虚化了“白马王子”的形象;农村题材电视剧写实,却是不符合了大众审美,思来想去,众口难调,倒不如放肆做自己:偶尔重温老故事,在新鲜事物面前,也不迷失了方向。电视剧——《樱桃》,让土生土长在农村的我,看完颇有感触!
“我妈是智障,所以我自卑”,这是一条贯穿在女主人公“葛红”身上的情感线的源头,在与“智障”母亲感情变好之前,她的内心是深感自卑的,我同情她,甚至于理解她,但也许我不是主人公,毕竟不能感同身受,也许,我的理解只是肤浅地一句口头之言而已。
放眼望去,剧中所描述的村子里几乎每个人的形象,似乎都成了“残疾人”一般,只是,他残的不是身体,而是对于人性赤裸裸地讽刺与揭露。
小时候争着吵着说长大孝敬自家娘的亲兄弟,成家后,却是无形之中“逼死”了自己的娘,一个因为生病不愿意拖累儿子的母亲,一个拥有自知之明的母亲,一个娶了患有“妻管严”的小儿子,一个身无分文,束手无策没钱给母亲看病的大儿子,一副被生活深感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但死也没有享过福的母亲,活着生不如死的苦楚,是多少孤寡老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 坐过牢的“二狗子”,说是改造以后依旧可以重新做人,却是从刚开始他出牢狱的那一刻,多少人对他唯恐避之不及;说话阴阳怪气的“三犁子”,喜欢混在女人堆里唠嗑的他,又有多少人是话里有话在拿他开涮呢?还有佣有私心的“村长夫人”、见风使舵的“菊婶”、爱管闲事的寡妇“大广播”、爱贪小便宜的“二舅”……哪个不是人们心中那个渺小的自己,那个真实却要假装识大体的大众。故事之外故事,是真故事。
“我妈是智障,所以我自卑,因为她总是好心办坏事,让我在同学面前丢尽了脸,所以我不喜欢她。”这是主人公内心那个最强烈的声音。
我不知道把这样一种形象拎出来写,会不会对拥有类似经历的人来说,是一种伤害,毕竟世界之大,症状无奇不有,毕竟出身环境是无法选择的。只是我也相信,上帝给你关上一片门的同时,务必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它一定会有另外一个形式去安抚你暂时受伤的心,也许,还是该舒眉。
玻璃心的世界总是在别人说者无心的内容中顿悟伤感,总觉得那个未指名道姓的某某说的是自己,我能联想到的形容是鲁迅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年少时我们脸上写满所谓的无知,像是主人公不理解那个“傻妈”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蓦然回首,我们才懊恼曾经那些童年无忌是不该有过的记忆,无论她“智障”与否,丝毫不影响她对于孩子的用心呵护。
她终究不再自卑,体验母爱的伟大,虽智障又如何,她爱你,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