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聆听两位一年级老师的语文课,感同身受。两位做课老师语言亲切,驾驭课堂随心,学生声音甜美,回答问题清晰,童真有趣。对于听课老师来说如沐春风,洒甘霖,这一切归功与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欣赏之余在课堂上学习感悟了一些东西:
1.不管是整体预习课还是基础阅读课,都要以目标为导航,完成目标,检测目标几步走。目标制定清晰准确,能够囊括体现课型重难点。课堂上完成目标要有侧重点,如,第一节的基础阅读课侧重与问题分析理解感悟,但子问题太多,小学生的注意力就十多分钟,问题细碎使课堂不够紧凑,个人认为刘老师设计的问题“从哪儿体现树很孤独,喜鹊也很孤独?为什么?”“后来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还孤单吗?为什么?”可以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树和喜鹊的情感先后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会顺着问题思考顺利解答,老师再顺势进行情感朗读指导,最后渗透思想教育:一个人只有融入大家庭才能找到快乐,希望孩子们在我们一一班这个大家庭里品尝更多的快乐。这样有侧重点的分配时间会合理些,不至于在完成教材时花费更多时间而在阅读丛书时间仓促。
2..注重方法和养成习惯教育,是小学阶段培养的关键时期。如:第二节王老师的整体预习课在第一关:初读课文,识大意环节,侧重借课题扩充方法明大意;在第二关识字环节,侧重识字方法教学,当老师让学生反馈识字方法时,孩子们都能说出哪些字适合“换一换”,哪些字又适合“加一加,减一减”,哪些又适合“理解记忆”等等,这些学习方法的运用绝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课堂始终老师机智的调控课堂状态,久而久之会促其养成良好的坐姿。
3.评价语能激发孩子们的最佳学习动机。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王老师的课堂更是如此,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读课文时“你声音不大,但很灵动”,听写词语时“天哪,写的跟印的一样”“只要你坐姿端正,你的字就差不到哪里”等。这样的评价既有针对性也不乏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