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足够真实勇敢,提笔就是大刀向黑暗的头上砍去,刀锋所及往往一片哀嚎遍野。可是如今一个闲暇一轮夕阳一杯清茶一把躺椅下,也没有了横眉冷对的情绪,翻了好多遍的《围城》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记得当时初中,翻阅最多的是韩寒的《三重门》,看书评说里面有红楼梦的框架和围城的影子。可能是《三重门》的故事和我的年纪重合,读起来有更多的共鸣,所以《围城》的阅读就像印度建造航母,时间上是一推再推。某个暑假实在慵懒,就随手翻了翻,这一翻居然成了每年闲暇时候的必读书目。如今想想也许是年少不懂钱钟书,如今看懂非少年。当然,我说的是心态的中年,毕竟年龄上的永远十八才是女人永恒的主题。
不同于很多“马嘶如笑”的幽默作品,钱先生的幽默就像哄孩子的糖,你刚要觉得枯燥时就被糖给麻痹掉。书中字里行间的一本正经间却总透着股机灵劲,掉的书袋也是那么自然,没有明代房屋放了台欧式沙发的那种生硬和尴尬。更重要的是书里的人生百态,几乎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影子,却又不敢公开承认。一部作品的伟大,就看他是否再说一个好故事或者是一面大镜子。很显然钱先生都做到了。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是在说人的不知足还是喜新厌旧?现在还没有完全猜透,也不想去猜透。如果什么道理都悟的透彻,生活反而有种水至清的空洞。上学至今对于阅读理解里的提取中心思想一直是个无从下手的无解难题,,但是对于《围城》众人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关于婚姻,方鸿渐的婚姻有点草率,只是在自己茫然时想找个寄托的情况下,潦草结婚匆忙接近收场。之所以说接近收场是因为结尾的那座钟还在报时,该继续的还是会继续下去。方和孙柔嘉依然会为柴米油盐争吵,依然会在人情世故的环境里慢慢被对方同化。现实生活中,都是在柴米油盐中分秒必争,通过生活的打磨变成对方的另一只手,平时没啥感觉,但是一掐还是会疼。节日里稍带一些仪式感,幸福感就瞬间满格。人是容易知足的动物,围城里的想进想出只是因为少了些互相间的理解。
关于友情,赵辛楣似乎更像是方鸿渐的另一半,两人从针锋相对到惺惺相惜,洋洋洒洒十几万字,可方的朋友似乎就他一个。人生知己数得一足以,有两个足够把酒言欢,有三个足够一桌麻将,超过五个,那就是伪军拉村民修碉堡凑数了。我始终觉得朋友可以有很多,但是知己还是少些为妙,毕竟知己就是另一个自己。
关于人生, 人生其实没那么顺利,无论是哲学家也好,我等凡夫俗子也好,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方鸿渐的人生巅峰似乎在小说的开场,之后一路红灯和被各种贴条罚款,爱情上的不顺遂和事业上的接连打击,他的棱角被逐渐磨平,仿佛一张被浸入水杯里的抽纸,慢慢的沉入水底。换个角度去想,生活就是后退两步是为了飞跃一大步,人生里的磨难,往往会让你更懂得生活。
本想再多码几行字,可是天已渐黑,是时候弄几个小菜,等待一家人齐,毕竟围城里也有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