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小伙子:
今天是2022年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时。不久后你也将踏上最后备考的征途,所以想着应该和你交流一些想法。口头交流又相对零碎不成体系,所以就写点东西吧。主题我想了好些天,最后决定谈谈“价值感与自驱力”。希望能够和你取得一些共鸣,你也可以为自己做好一点心理建设。
先从一个问题开始:现阶段的读书、考试乃至升学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你可能想过,也可能听父母亲友谈过。但是我觉得从深层次和长期主义的角度,并不是大家通常谈的:上好大学、找好工作那么简单,背后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所以下面我想和你从这两个角度来聊一聊,我的经历、见闻还有想法。
从“深层次”角度
现阶段的一切任务的指向目标都很明确——高考,但它不是终点。很遗憾,也很现实,甚至很残酷,高考就是一个筛选机制,因为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所以它要把十八九岁的你们按照应试的规则分出三六九等来。就如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所描述的那样,最上层的那少部分的人他们得以占有全社会80%的资源;而中下两层的人规模上虽然占了人口总数的80%,但是分到的资源却只剩下20%。再说回高考来,之所以讲它并非终点。因为它事实上相当于你人生旅途的一个检票口,在这里你们大致能拿到三种票入场,取决于你们在“高考”筛选机制中的表现。第一种情况:如果能拿到一等座的票,你可能会收到至少不错的985学校及少部分具有独特优势的211高校的入学通知。那么恭喜你,你的未来会是星辰大海,征途就此打开。但是也要谨记,此刻只是刚刚入场,你有相对优势,但并非绝对优势。第二种情况:如果是二等座的票,你大致会收到一些相对不怎么出名的一本以及二本院校的入学资格。此时,不太严谨地讲,大约在同龄人中,你应该处于一个及格线附近的状态。这里没有一等座同学的光环了。事实上就如《北京折叠》文中提到的第二层的世界一样,80%的资源已经被分走。只能在剩余的20%中搏杀。但是也有机会,比如双非本科考取了业内名校去读硕、博实现逆袭的(当然继续读书提升学历并非唯一逆袭的路径)。但是请不要被一些媒体的标题新闻所迷惑,觉得这种逆袭很稀松平常,实际这种逆袭是很小的比例的。原因很简单:一是竞争的层次不一样,这拨人已经是经过高考海选的胜出者,他们至少拿到了二等票,基本素质要比高考那波竞争对手强得多的;二是金字塔顶上的位置永远站不下很多人的,留给二等座的同学升舱的机会注定不会很多。第三种情况:主要就是高职专科这些去向了。按照二八定律,到这里的资源还剩下4%,但是人数呢?按照2021年数据,这部分同学大约占50%,再乘以2021年的高考总人数1078万,就是大约539万人。至于他们最终会去向何处,我想将来你会见到的。但是希望你一定是旁观者的身份。
达尔文的进化论讲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而上面所讲的高考筛选机制又何尝不是的一场适者生存的挑战游戏。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太明显这种适者生存的压迫,原因主要有:一是,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我们得以褪去了动物世界里的那种弱肉强食的生态,大家身处文明、法制社会,就算流浪汉在社会保障较好的国家也能获得基本生存所需的资源;二是,前人为我们生活的付出,也就是你的父辈、祖父辈们为生活的奔波努力,而你们暂时无需为此烦恼。但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现象真的就不存在了吗?永远存在!所以,目前来说最有效的策略还是拼尽最大努力,去争取一张高等级的入场门票。因为在这里虽然只是一二三等票的差异,但入场后去往的终点却完全不同,且是渐行渐远直至成为不同世界或者阶层的人,你们几乎再不会相见。
从“长期主义”角度
我们以前面取得一等票的同学为例。他们进入诸如优质985高校后,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举几个方面的例子,就可以感受一二。首先,从教育经费投入来看(可以通俗理解为他们有多少钱花在教育、科研等投入上)。2021年全国高校经费预算排名显示,第一名清华大学以317亿元高居榜首,第二十名天津大学为76亿元。可以说这前20名的学校都是优质的985高校,他们内部的经费排名差异已经有这么大的差距了,再往后看你可能会发现这种差距会呈几何级数放大,比如第500名的一个学校——武夷学院,这应是一所典型的地方二本院校,当年预算为3.9亿。现实往往就是这么骨干,在外行眼里看来从这些学校出去的都叫大学生,可实际上他们的出身差异却是如此天壤之别。其次,师资质量。古语云“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意思是优秀的老师才是一所大学的灵魂。那么这些优质985院校的老师水平层次如何呢?先看看他们一般的招募要求吧,通常是要求本科985起步,硕博层次再往上递增,手握海内外名校学历、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专利等等,才算敲开入职的大门,其后还要经历很长一段“非升即走”的考核。这样一通操作下来,至少对于这些学校的学生而言,优越的师资水平应该不难保证。但是,对于诸多普通学校是决不敢这么豪横的提师资招募要求的。再次,各类机会相对更多。简单举几个方面的例子。(1)比如未来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这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接触到各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教授,有机会加入他们的团队,哪怕是从实验室小助手干起,你拥有的资源与机会也不是双非学校学生可比的。有本科毕业直接推免硕博连读的、公费出国交流的机会等。这些机会可以在专业深度上积累你的经验值,也可以从眼界的宽度上开拓你的视野,你可能会发现世界如此宽广,原来我可以在这个方向做出一点相当有价值的事情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收获通俗意义上大家认为的成功者专属的荣誉和财富。(2)再例如有志于从政的,国内有少数的985高校拥有中央部委的选调生推荐机会,这个和现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是两个层次的事情,这种选调的机会相当于“坐直升机”上去的。所谓“选调生”,比如财政部选调,那么通过选拔的会先被放到基层锻炼一段时间,但是他们是中央关机,在他们眼中的基层可能省一级就算了,所以一般会放到某个省级单位去,期满考核后回到中央部委工作,这种职业路径是普通公务员考试,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的层次。(3)再例如创业经商的,这些名校可以为你提供什么呢?举两个真实的例子,一是大疆无人机的创始人汪滔,早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大疆的起家技术来自他的毕业设计中的研究成果。名校就是有这样的平台,你是理工类专业的,在起步阶段若能拥有一项原创性的技术发明或者研究成果,那么你的创业之路便会拥有很好的先发优势。另外,这种现象我在2018年去中科大参加一次会议交流时,参观了他们的大学生创业成果展,感受尤其深刻。科大的科研、技术在不少领域甚至能达到全球领先之列。有此基础,那些大学生创业项目基本上清一色本科生、研究生组团用自己的技术成果作为核心资产投入创业公司,然后去资本市场募集资本,然后公司走上发展快车道。
可能你也会有疑问,进入这些学校真那么牛吗?都能走上人生巅峰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人生是一个几十年的发展周期,中间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有一句话“有些人的下限,可能是另一些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上限”。意思就是说,在这些名校光环下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最后也会成为普通人,但是他们的平均成就,也不是前面所说的三等票的同学所能轻易达到的。例如人大附中有位物理老师叫李永乐,当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他那拨同学里面,他作为一个中学老师确实在普通人眼中他混得挺普通的。但是你要注意到,他所在的人大附中可不是一般人能入职当老师的(据说牛津之列的硕博都得投简历走流程),并且李永乐老师名气并不小。所以想想吧,普通学校的同学,他们有多少几率能成为李老师这样的“普通人”呢?
啰嗦这么多主要是想聊聊现阶段的学习对个人人生全景而言有什么价值,或许当你了解了这些潜在的价值后,其中某个不经意的点对你能产生一点触动或者激励,从而让你开始觉醒自己能认同的价值目标。有了这点认同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驱动向前的力量。因为你会发觉相对于未来征途的星辰大海,眼前的这点挑战又算的了什么呢?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