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漫画家藤本弘的《机器猫》作品中,蓝胖子哆啦A梦从口袋里掏出时光机,和大雄一同进入时光隧道,在过去和未来中自由穿梭。
今天我们将乘上时光隧道去看看人类历史上三次网络革命的演变,几项重大网络技术的诞生和影响,以及人类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连接未来》即是这样一本书,作者通过讲故事为我们呈现了网络革命的发展历程,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追溯由新技术驱动的网络,以及这个网络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汤姆•惠勒,曾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国家档案基金会前主席兼总裁,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他大力推广“网络中立性”原则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创办了数家提供通信服务的公司,曾担任多家高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我们现在的新网络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网络革命,我们以为这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变革,其实过去的每一次网络革命都为今天的网络革命做了铺垫,同样的,今天的变革正在给未来铺路。
01 第一次网络革命:活字印刷术
这让我先想到毕昇,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书中提到一句,“把字母雕刻出来、按顺序排列在一起、刷上油墨、压出印痕的技术,中国人早在11世纪就首先发明了出来。”
从时间上看,相比较西方古登堡15世纪发明的印刷术,毕昇发明的印刷术早了400年。但是活字印刷当时在中国发展缓慢,而且其传播影响力没有雕版印刷的影响力大。
印刷术创造了首个大众信息产业。古登堡在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后的头50年里,全欧印刷书籍的数量,超过了此前1000年里抄写员手抄书籍的总数。
14世纪中期发端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中期借助古登堡的发明广泛传播,那些几近被遗忘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主义书籍,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交流。
新技术加上新思想的碰撞,不仅带来了人文和科学观念的变化,还重塑了商业形态。通过印刷品,人们交换造船领域的创意和经验,制造更大行驶更远的船只,然后又带动了纺织业。
这就是最初的信息革命。古登堡通过把信息拆分成最小的单位,并重新组装,创立了第一个信息网络。
02 第二次网络革命:铁路和电报
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的由网络驱动的变革是铁路和电报的出现。铁路让人们活动的地理距离不再是问题,电报则解决了信息传递耗时过长的问题。
1830年,美国第一条人货两用铁路正式通车,铁路时代拉开了序幕。铁路改变了美国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转型为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还降低了制造业所需的大宗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并推动了邮政系统的扩张。
革命带来了进程,也带来了经济格局的剧变和社会的不稳定,传统生活方式岌岌可危。铁路横跨美国的大片土地,把这个国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工业时代;同时,也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恐慌。蒸汽机的提速记录,让人们难以忘怀“那沉重的邮政马车以6英里时速缓缓前行的美好旧时光”。铁路遭到抵制,墨守成规的人以为奶牛不再吃草,母鸡不再下蛋,被蒸汽机取代的马会灭绝,生产干草和燕麦的农民会破产。
工业化的进程铺天盖地,农业生产也逐步机械化,包括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铁路创造的世界中,高铁也正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
当新兴的电报网络出现时,一个比蒸汽机车跑得更快的东西——电报,实现了对蒸汽机车的“调度”,可以控制列车在铁道上的运行,电报就是当时的互联网。一对共生网络的出现,是先前技术变革的延续。
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电子网络,“电信”服务的开展,标志着为信息时代搭建基础设施的开始。
03 第三次网络革命:新互联网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颠覆了我们二十年前的认知,当时,大多数人想象不到,购物通过上网浏览就可下单并送货上门,吃饭通过点外卖就能在家享用,打车用软件预约,看病用小程序预约……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朝着更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曾说过:“最快的脱贫方法,就是给每个人一部手机。”
在偏远的非洲农村,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靠养鸡售卖鸡蛋来获得收入。人们用茅草屋外的柴火推烧饭,饭后,村民把一台收音机和一块汽车电池连上,就能收听新闻和娱乐节目了。直到无线电话网络的出现,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才被打破,村民使用成本低廉的网络电话,可以从数公里以外的卖家那里获得订单,可以为生病的孩子求助医生的帮助,还可以打电话给远方的亲戚。村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一人可以拥有多台移动设备,商业无线网络的数量早已超过地球人口总和。据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能增长0.8%。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书里讲到了人工智能,“数据和算法的威力超乎人的想象。谷歌、脸谱网、百度和腾讯等数据巨头多半靠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和娱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再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主。我们不是他们的顾客,而是产品。”
新网络正在影响着每一个人,数据信息颠覆了生活、工作、教育等方方面面。同时,人们对个人隐私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
04 写在最后
吴军博士说:“未来,连接比拥有重要,合作比颠覆重要。”
未来无疑是一个超级智能时代,重要的还是信息和能量。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世界的变化。
让《连接未来》这本书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站在当下,回顾过去,不惧未来,大胆应对新技术的变革,更好的与未来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