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剪掉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8分钟动画,没有一句台词。
却获得了117个奖项提名,斩获64项大奖。
清晨,父亲如同所有家长一样,为孩子装好一本本书本。
儿子在一旁跑跑跳跳,在父亲的呼唤下,张开双臂扑向父亲,却不曾想,被沉重的书包差点压倒在地。
小家伙虽然被书包压得趔趔趄趄,却依然和爸爸一起走向学校。
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奔波忙碌,每个人都和周围的环境一样死气沉沉,没有个性,没有目的,努力的维持着自己的生存。
公园里突然出现一片绿洲,一个充满自信阳光的年轻人,拉着小提琴,演奏出精彩的乐章。
小家伙被琴声吸引,停留下来。
他兴奋的睁大眼睛,模仿着拉琴人的姿态,演奏起来。
爸爸不为所动,递上孩子的书包,“该上学了”
小家伙不情愿的,来到学校,从ABCD开始学起,当他在纸上画下公园里的拉琴人,兴奋的等待老师夸奖时,老师却指着纸上的ABCD说:“这才是你应该学的。”
在学校里,小朋友接受毫无差别的教育,在公司里,爸爸接受着千篇一律的工作。
领导的批评,繁重的工作,使爸爸脸色变得难看无比。
下班后,与儿子相拥的那一刻,爸爸才恢复了本色。
然而,当他看到儿子的画时,皱起了眉头。
小家伙本来自信昂首等待父亲表扬时,察觉到父亲脸色的变化,瞬间也充满了失落和委屈。
日复一日,小家伙仍会对拉琴人充满好奇,却被父亲一次次无情的拉走,好奇心也被父亲无情的磨灭着。
终于,小家伙屈服了,不再奔奔跳跳,不再张开他的那双翅膀奔向父亲,认命的背上那像枷锁一般沉重的书包,变得不在快乐。
偶然一天,翻开了儿子的作业,父亲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自己孩子无法快乐。
幡然醒悟的爸爸,牵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事物。
却不曾想公园里,已经没有拉琴人。
小家伙失落万分,转身要走。
这时爸爸不顾异样的目光,学拉琴人,拉起了小提琴。
这一举动,得到了小家伙的认可,开心的笑了起来。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上映后,视屏的播放量超过1200万次,刷爆了朋友圈,引起了人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热议。
我们的父母从小告诉我们:“只有读书,我们才可以出人头地。”我们也在习惯并执行着这句话,长大后的我们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可以过上好的生活,却被日复一日,烦躁重复的工作压弯了腰,开心不起来。
从来不曾停下来,问一下自己,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把父母交给我们的习惯性的传递给下一代,孩子和家长就是这样一步步被社会同化和磨平,所以才有了整个灰暗的时间和马路上行色匆匆的灰人。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中有一段关于体制化的精辟见解和思考:“刚开始的时候,你痛恨他;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每个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体系,都有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若这些被父母一味的压抑、阻止,一方面孩子容易形成消极、压抑、自卑的个性,长大后容易成为生活中的“老好人”,另一方面,有可能形成叛逆的性格,与父母形成隔阂。
同时,孩子容易在体制化中埋没自己的个性,重复父母的生活,失去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