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5日正面管教资质讲师班读书心得
李宜萌
我有幸在孩子半岁的时候学习了正面管教,半年多以来,自身学习了很多科学养育的知识、理念和方法,获得了很多心灵的成长;和家人在育儿方面也是沟通愈加顺畅、有冲突能够及时化解、达成理念的一致性;孩子更是聪明可爱,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性格情感的发育都非常喜人。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深谙“和善而坚定”之道的妈妈了。
可是,一个月以前的一件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一个月以前,孩子第一次生病发烧,可能是因为难受,也可能因为我看起来比较紧张,也可能因为我自己身体也生病了,反正孩子就是哭闹着不要我抱,也不吃母乳,只要保姆抱。我看着孩子,有些心疼、却也无可奈何,心里面涌上了十万个为什么。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是我最近出门多陪伴孩子不够吗?是我陪伴孩子的时候没有全心全意的高质量陪伴吗?是我掩饰着的紧张情绪影响到了孩子吗?是我晚上没有陪孩子睡觉导致保姆成为孩子主要的依恋对象吗?如果保姆真的成为了孩子主要的依恋对象,那她的那些缺点岂不是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疑问困扰着我,平时接触的各种亲密育儿、依恋理论等等知识涌上心头,争先恐后的向我数落我的不是,让我心神不宁。与此同时,我还告诉为自己:“‘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等我病好了能抱孩子了我要多多陪伴孩子,重新赢得孩子的心,成为孩子主要的依恋对象。”
但,当我机缘巧合浏览到另外一个学过正面管教的妈妈分享的运用案例时,我突然有些担心和害怕,因为我隐隐的看到这个妈妈在成功的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赢得孩子的时候背后的证明之心——给别人证明我学的是好的方法;给自己证明我是个好妈妈;给孩子证明我这么爱你我做了这么多,你不可能拒绝我。我突然又有些惶恐,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那个不甘心被孩子拒绝的自己,看到了那个不符合内心深处给自己定的“好妈妈”标准的自己,看到了那个追求完美而不放过自己的自己。
我不禁问自己:我学正面管教等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给孩子最好的爱、最好的引导、做一个好妈妈、让孩子拥有更多更好的品质,少走弯路。与此同时,我能拒绝孩子么?如果我不能接受,那我能接受孩子拒绝我么?我能接受自己不完美么?如果不能,那我能接受孩子不完美么?如果我不能接受,我是不是为了做一个好妈妈在讨好孩子?我是不是在讨好自己内心的那个标准?如果我在讨好,那我怎能真正做到“温柔而坚定”?如果我在讨好,我的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
联想到现在很多为了学习怎样教育孩子而上下求索的父母们,我们能接受自己失败么?我们能接受自己不完美么?我们内化了很多的标准,内化了很多外界对我们的要求,当我们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去要求别人;当我们自己做到后,就希望别人也能做到。这种内化很可怕,就像一个缺爱的小孩,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寻找被证明。
想到这里,我重新翻开了《正面管教》,翻到“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那一章节,重新审视我对这个态度的理解。这一次,我看到的是:“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其实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需要有勇气改变我对‘不完美’的信念。”“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是每个人都在这样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太多的孩子决定变成个‘讨好者’,以他们的自尊为惨重代价去取悦大人。”“‘自我原谅’是‘矫正错误的三个R’中第一个R(即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于是我明白了,“我要完美”就是一个将社会、将我们周围环境内化至今形成的一个标准。不要去追求我自己以为的那个完美的结果,或许才是接受的第一步。于是我决定,扔掉我想要完美结果的动机,放下那颗想要证明我是个好妈妈的心,做一个真正快乐的自己,一个允许自己失败的自己,一个可以不用那么努力的自己,一个可以慢慢成熟的自己。我不再讨好,想陪孩子的时候就尽心陪伴,没有精力的时候就完全放手。我对我的孩子而言,我就是最好的妈妈,我的孩子,也是最好的孩子。这时候,我看到了我那真正放松快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