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要如何成长,这对于进入高校的学生而言大多数都只不过是单方面无条件的接受,学生们其实并没有选择的能力,甚至连判断所接受到的教育是好是坏的能力都没有。
比如高数课的教材,一般都是刚入学在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下买的,而买教材的时候一般都是一下子买一套,一千多块。张三所在的某A9高校就是用的自己出的高数教材,对于张三这种学医的专业,高数基本用不到,所以随便编写一两本教材东抄抄西抄抄意思意思就可以,自家出版社出的再定个价,混进这一套教材里,并贴心的写上“自愿购买教材”,把事后可能出现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
不远千里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和刚刚踏入神圣高等教育校园的同学们还有很强的服从性,为什么?因为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和崇敬,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和崇敬。大多数学生的心中都是抱着憧憬和希望来到的大学校园,抱着美好的想象来到的大学校园。这想象来自于电影、电视中对于”大学”、”教授”、“科学家”、“科学”、”科研”等等的神化和渲染,来自于某些佶屈聱牙的术语所带来的仰视,还有对知识分子淳朴的无条件的尊敬和信任。爱屋及乌,尊敬科学憧憬大学校园,自然对教材管理中心也一并尊敬和憧憬了起来,一并信任了起来。而家长们,有来自于农村的,有来自于城市的。时代决定了这一批家长们本科和硕士的比例远远比不上今天,那个年代大专生就算是很强了,所以看到很多人进进出出的买教材,自家孩子自然不能落后,这肯定要买呀,再贵也要买,教材中心外偶尔有学长学姐说“这根本不用买,买了就是浪费”的微弱声音也被忽略了。至于这一套教材里面包含哪些课本,有没有用,会不会用到,不了解高等教育的大多数家长们自然是不知道的。这一套教材里面的包含的书目自然是学校说了算,混进去什么什么都不奇怪,比如根本用不到的英文版论语啊,体育课本啊,几本空白练习册啊等等。当一学年过去后,才发现这一套教材有很大比例都用不到,后悔自己买了这些没用的东西,但只能哑巴吃黄连——毕竟买的时候“自愿购买教材”几个大字贴的到处都是。谁让你不知道呢?
这事情很小,顶多内心有点后悔,顶多肉痛浪费的好几百块钱,顶多安慰自己“买个教训”。就像嗡嗡响的蚊子,只吸了你一点点血,似乎无关紧要,意义不大。这么一件小事,哪里值得在这里长篇大论的分析呢?然而事件所产生的意义,就是看他影响了什么,造成了什么结果,即使是很小的水流,也有可能汇聚成滔滔江河,即使是最后一根稻草,也可能压死骆驼。这么小的一件小事,其实是一种收割和透支。利用信息差和大多数家长,学生内心的崇敬和信任进行的收割,透支了大学和高等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当然只是很小的这一波人。学校每年都会开学,这一小波人会越来越多,这地位会越来越变质。就像往清水里加入一滴墨水,墨水逐渐散开,水似乎还是清澈透明的,再加一滴墨水,似乎也没什么变化,再加一滴……不知道哪一天,我们不再称之为“清水”,而称之为“黑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