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像说创业必问融资计划 -- 的确投资人(特别是天使、VC)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且很多时候投融资的节奏也驱动了这个创投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但是我们别忘了,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模式(bootstrap)在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是有可能的,甚至在卷土重来。
简单来说,这个模式就是指在没有外部投资者的情况下建立一个企业的过程。合伙人们完全掌握对公司的控制和对发展速度的控制。团队以自己的速度成长,做得更少但可以做得更好。当然这个模式相对应的就是通过筹款向投资者/机构出售公司股份,来换取创业资金。而白手起家的资金来源通常包括自筹资金,或者非稀释性资金(比如众筹等)。这些创业公司显然不会频频出现在整天报道融资信息的媒体中,他们也不羡慕融资带来的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
这样还能成功,可以说是门艺术了。对于那些成功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们会有什么建议呢?(咱们先来总结五条,之后有机会再回来补充或者写成一个系列。)
1 在启动前明确模式
融到资这个动作本身并不算一种成功。当然在别无选择的时候,这可以是一种帮助。当资源很少的时候,采取的战略是完全不同的 – 对自力更生的公司来说,现金应该来得更早--用卖出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就已经可以投资于增长,投资于人等等。相反,一个依靠融资的初创公司,业务收入可能会来得比较迟,且可以算是已经有了一笔“债务”了。比如这一轮融到的钱只够活18个月,那么到18个月末尾的时候,生存又成了问题,必须提前准备新的一轮融资。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自力更生模式和融资模式对立起来。自力更生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思维方式,是在一边追求效率的同时一边优化增长。大多数白手起家成功的公司最终仍然会去融资,但在那个时候再融资,条件已经和最初非常不同了:不是在成功之前别无选择,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加速发展一个健康的、经过验证的项目。
2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关键
对合伙人的选择是白手起家式项目成功的关键步骤。这些最初的合作伙伴要投入“自己这个人”--时间和热情。换句话说,他们是在把自己的技能注入公司。这样公司不用太快地就支付人力成本,而节流下的这部分资金在之后的发展中是非常需要的。
创始人最好是某方面的专家。这就避免了为这个问题一下子要雇佣10个人的必要性。而且即使我们自己不会编程,也有可能找到相对更便宜的方法,比如使用低代码/无代码的各种工具。
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要确保初始团队对公司的发展有相同的愿景,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观点的分歧可能导致公司内部不合(特别是当大家有的人支持融资模式而有的人支持自力更生模式的时候)。比如创业公司Crisp,最初有两个技术上的联合创始人,他们当时必须自己解决技术问题,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极大地优化了服务器成本。(即使在今天,他们也不会烧钱去做什么增长。这种实打实地发展已经是他们的企业文化了。)当然,后来他们招聘了比他们更强的人。他们也非常清楚后者工作的价值。
3 用创意让自己脱颖而出
自力更生意味着拥有海盗心态。一开始就得问自己,难道没有我们可以利用的利基(niche)市场吗 ? 就从这个小的利基市场开始(即便跟我们的雄心壮志相比这实在是个小市场,也不是问题),因为这只是第一步,这是将来能敲开更大的市场的前提。一定要做好定位、做好与市场的沟通,让自己脱颖而出,这样才不辜负公司采取的举措和承担的风险。
比如,专门为职业培训领域提供软件和数字工具的公司Digiforma 很早就决定先以社区、信息监测工具和纸质媒体(是的,纸媒)的形式存在。对于一家数字公司来说,表面上看是个悖论,实际成功地在他们的目标受众眼皮底下一直刷脸。当时在职业培训这个市场,信息监测的格局还不明朗,所以他们就响应了这一点,当做进入职业培训市场的敲门砖。“通过制作纸质杂志来销售SAAS”听上去相当诡异,但效果很好。他们花了很多时间了解这个生态系统,这种特殊性已经成为他们的优势之一了。他们的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详见下方注释) 在3年内从100万欧元增加到800万欧元,拥有40人左右的合作者,完全没有雇佣销售。
4 控制好每一笔开支
必须把重视效能嵌入公司的DNA。花钱应该是思考后的结果,不应该是条件反射。 每花一块钱,是因为能带来更多的钱。当然了,这种支出控制必须与项目特点相适应。虽然某些项目的开发几乎必然需要高额的初始资金(例如硬科技项目),但其他项目比如 SAAS公司(除非要把开发外包)是可以不用那么高的启动资金的。
不是有更多的钱,就一定会发展得更快。自力更生模式下,资源少、限制多,所以这种模式鼓励节俭地创新,必须要有点创意。 Lemlist公司在美国其实有已经融资了数亿美元的竞争对手,但依然能在他们的市场中发展--Lemlist超过70%的客户都在那里。这个几乎可以说是大卫对抗歌利亚的故事了。
这种讲究效能的态度必须好好贯彻。许多投资机构试图通过提供资金来换取这些自力更生的公司的股权。即使这些公司没有完全排除融资的可能,但也最好把融资看成扩张的机会,而不能让融资成为约束。Crisp创始人说,之前因为没有进行融资,大家还以为没人愿意给我们钱(但实际上是我们不想要)。但现在有更多的人对自力更生模式感兴趣了。
5 是要招聘,但是慢一点
很多初创公司融资的目的是进行大规模招聘,但白手起家的初创公司通常会尽可能晚点再招聘--当内部技能已经不够用的时候。新员工的技能对于公司的发展一定得是绝对必要的,最好也是能建立长期关系的人。
尤其是在贯彻效能的时候,招聘可能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逻辑不是“我们做错了,为了弥补,我们必须招新人”。事实上我们得对流程效率有股痴迷的劲头—其实每个流程都有可能得到极大的优化(一定要验证这里面想当然的假设),并且可以用很少的人产生大量的价值。比如,有的团队用15人产生了1000万欧元的ARR。
自力更生的公司在招人、解雇人方面也更自由,无需等待下一轮融资到位,也无需受到外部投资人的压力影响。
注:这五条主要总结自对三家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的采访。涉及初创公司(法国):Lemlist;Digiforma;Crisp
注:ARR:年度经常性收入(Annual Recurring Revenue),指在某一个年度的公司收入中未来可持续获得的部分。ARR=所有付费客户的当年经常性收入之和
#Bootstrap/Bootstrapping #ARR #SAAS
#法国 #欧洲 #初创企业 #创投 #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