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林海音描写自己还是个穷困的小学生的时候,爱看书却买不起书,自己想尽办法找书看,不幸却被现实世界伤害;又有幸被人间善良温暖的一篇散文。
那时,小小的她的办法是,去各个书店在角落里蹭书看。
可是因只看不买,而遭遇到书店老板当众的呵斥和羞辱。
这屈辱,让她那小心灵受了创伤:
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记恨。
但是,求知的欲望,使她“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
只不过,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她有多痴迷于看书呢?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想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
“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战友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得意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小孩子无法控制的是,书店里的书是会售空的。
而,对孩子来说,一个未完待续,也很可能永远续不上结尾的痛苦,真的是会让人产生怨恨的。
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想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这也难怪,人世间的事,总是在我们满怀期待的时候,出现意外。
可是,若这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的结局,这世界也太冷酷了。
果然,只要你肯继续踏进书店,就可能遇到懂你,护你的天使。
我很喜欢这段,那出乎意料地描写,让人心里极紧张,又极温暖。
一个耳朵加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找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
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就这一句,包含了多少关爱啊?
他不但知道你看的那本,还知道你看到了哪里,就差一天就看完了。
多么幸福地孩子啊!
多么善良的店员啊!
怪不得那小小的心里会浮现出国文老师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而这句话,竟然让孩子觉得还不够,而应当是: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被作者对读书的这种渴望所传染,让我回忆起来自己的童年。
那时候我也开始喜欢读书,可是我家在农村,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农民。
一年的收成,要供我和妹妹上学,所有的钱能保持一家人的温饱已是不易,哪里来的闲钱给我买书呢?
那时候,我的爷爷还在,他不是我的亲爷爷,却胜似亲爷爷。
我会经常变着法地跟爷爷要钱买书,他总是不舍得拒绝我。
出门前,爷爷会把钱小心地包在他那褪了色的红晴纶布袋里,把布袋认真地裹得很紧,和我一起去城里的书店。
我们爷孙俩,会在书店里挑上很大一会子,然后,爷爷会出钱让我带一本自己心心念念的名著回家。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本高尔基的《三部曲合集》。
很厚重的一本,很符合那时我对名著的渴望。
回到家,我开始从第一页读起来。
《我的童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虽然身处社会最泥泞也最卑微的阶层,却始终保持着对读书的渴望,于是他总能想方设法读到书。
不管是偷偷起来夜读,还是借读,只要有机会,他总是不肯放过。
我想,正是这些从这些书籍中汲取的智慧,让高尔基能穿越极度的苦难,并把苦难酿造成不朽的杰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穷苦出身的孩子。
坚持阅读,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救赎,也是人生中的自我塑造。
今天,心里很安定,因为我知道,不单单是我会遭遇到生活的苦难。
那些伟大的智者都曾经历甚至比我所经历的要艰苦千百倍,只不过,他们一刻也没有放弃对自己的重塑与自救,所以,他们才变强大,所以他们才从灰暗变得耀眼夺目。
享受读书,这一种让内心安宁,让头脑清醒的乐事。
Anita在简书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