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教会他饭前洗手,他绝对会饭前洗手,教会他用筷子吃饭,他一定会用筷子吃饭,教会他得到帮助时说谢谢,他一定会说谢谢,教会他作业要整洁他一定每天都会带着橡皮檫,在那里认真的擦掉重写。这些都是小习惯,都可以一步步的引导,一步一步的教,每个孩子都会做到。孩子做到的同时,它也慢慢的成为这个习惯的守护者、监督者、甚至是传播者。
然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习惯中,有一个习惯在孩子中很少看到,那就是做计划的习惯。这对孩子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未来可能会因为小时候没有在这方面得到过家长和老师的指导,而长大后生活工作会因此埋下混乱的种子。
2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成年人都希望自己拥有高度自律的人生,因为自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前进,然而成年的习惯是没有那么容易养成的,所以经常陷入自我怀疑的迷茫之中。
很多高中生面临选大学专业的选择时,也是迷茫的,因为学习后的目标是什么,他从来也没有计划,走一步算一步当然可能陷入迷途。
在工作中,每天觉得自己的事情忙不完,分不清轻重缓急,因为没有一份自我工作计划表;这些后续出现的状况,可能都和小时候没有接受计划习惯的培养有关。
3
换一个角度,如果孩子小时计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有想吃饭,穿衣一样得到合理的训练,这将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
如果孩子小时候,有接受到计划训练,他对自己每天的生活会更有掌控感。比如明天是周末,明天的安排是什么样 ,家长懂得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开始树立计划的概念,慢慢的成熟以后,孩子就会主动给和你讨论他的计划了。这就是一个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在学习中,当面对某科目成绩不均衡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和孩子沟通怎样树立一个提升计划,慢慢的孩子明白了计划的妙处,懂得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循序渐进按照计划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样 就明白任何事情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出去游玩时,孩子来参与做一些计划和攻略,参与到这次游玩的计划中来,他不再是被照顾者,同样是计划的参与者,这样慢慢的懂得很多事需要提前计划,这就是训练主动参与的能力,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出去玩的意义。
所以培养孩子做计划的能力,就是从小让孩子懂得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懂得任何事情的达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有科学的安排和进度的。
懂得对待任何事情都有备无患,更积极更深入的参与到合作之中,因为他明白目标在哪。
这就是要从小训练做计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