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三则。
1、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论语》记孔子弟子行事,惟次一章。盖子路之勇于行,门人相推莫及,故特记之。曰“惟恐”者,乃代述子路之用心,亦见孔门之善于形容人之贤德矣。
傅佩荣注解
【译文】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
做人处事是一生的考验,因此不可能实践了一个道理之后再去实践另一个。至少要努力一段时日,有“能行”的把握以后,再去学习新的。
听了之后就要去做,光听不做,将会有两种可能。第一,道理听久了,会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譬如经常说要帮助别人,说多了会有一种自我催眠作用,觉得自己做的不错了。第二,道理听久了,但自己又做不到,会感到内疚,觉得自己很差劲,甚至最后自暴自弃。
这两种可能性都是负面的。子路虽然个性有些莽撞,但是他听到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到时,很怕又听到新的教训,就好像欠债永远还不了一样,压力很大。能过这样,已经难得可贵了。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这一则是赞扬了子路之言行合一之诚。子路有了新的认知,就要落实到行动上;一旦发现自己没能落实,心中就有些惶恐之意,也害怕再有新的认知了。前事未了,又来新知,唯恐又无法落实,因此心中不安。这种惶恐之意,已是很难得了。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有太多讯息汹涌而来,常常是来不及消化,便又被裹挟到下一波的浪潮了。随波逐流,根基总是漂浮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学习子路这种精神,有新知、有新得,稳妥落实之后,再去追逐下一个新的层次。
4、弘丹学习心得
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孔子是非常重视行动的。
比如【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说话不轻易出口,因为他们以来不及实践为可耻。”
【4.24】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作为君子,就要努力在言语上谨慎迟钝,并且在行动上敏捷有效。”
这一章讲的是孔门弟子子路的行事方式,可以看出,子路也是非常重视行动的。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就是说,子路听了一个道理,如果自己还没有去实践,就很怕听到另一个道理。
这句话让我想到古典老师说的“知识过载”。
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时讲到,大部分人是知识过载。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知识还是不太够,还是要继续看书。
学习知识会带来快感,可以秒懂。练习却是需要经历ugly和笨拙的过程,与学习知识带来的快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很多人受不了练习的笨拙和笨,然后一直停留在知识过载的道路上。90%的中国大学生会中枪。比如:学英语:一直以为自己的知识不够,不愿意学习,不愿意练习。
那应该怎么学呢?721法则。70%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20%通过个别指导或同学交流学习,只有10%是通过课堂和阅读学习。古典老师和课程结束时说:如果不去练习,学多少课程都是这个怂样。
这也让我联想到教育。在生活中,我会见到一些学历不高,但是很有智慧的人,也见到一些学历很高,但没什么生活常识的人。我常常疑惑,为什么有时候学历高的人的智慧反而比不上学历低的人呢?按照古典老师的721法则,我们只能通过课堂和阅读学到10%,而70%是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学校学习知识,而早早投身社会的人,他们是在社会上通过生活和实践学习,所以,按照比例,他们学到的比我们要多。如果我们学到的知识没有去实践,那知识并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智慧,反而会因为知识过载,阻碍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