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单位的同事吃饭,期间一个大姐接到了家里的电话,神情立刻紧张起来。
“你说你们惹她干什么啊?
“我姐在哪呢?赶紧让我姐回去看看。”
“算了算了,来不及了,我马上回去..."
急迫的对话中,我们都察觉到一定是家里的老人出了事,不禁纷纷担心起来。这个大姐四五十岁的样子,想必父母的年龄应该不小了,大概是是晚辈惹老人家不快,把老人家气病了。
“实在不好意思,我爸又把我妈惹哭了,都说老小孩、老小孩,真是没有办法,我得回去劝劝去。”
在坐的我们都忍俊不禁。
多少还有些羡慕。
据统计,2017年中国离婚率飙升至39%,单身人口超2亿,而且2018年这个数据已经出现上升趋势。“不婚族”“恐婚族”已经变成人们见惯不怪的词汇...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婚姻”也成了快销品,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学历、家世、收入的比重在大幅攀升,而曾经婚姻的核心“爱情”却被淡化到可有可无,年貌相当、门当户对成为“婚姻”的入场券,所以一些所谓的“婚姻”才会不堪一击。
很难想象如今八零后、九零后的金婚时刻...
邻居家的刘奶奶今年83岁,总是卧床在家,已经许久不出门了,头脑也已经不大清明。
一年前的刘奶奶还没不是这般模样,那时候刘奶奶身体还很硬朗,虽说已经八十几岁的高龄,却总像有用不完的力气。愿意到处给人说媒、做调解,愿意去跳广场舞...总要刘爷爷生着气喊她才肯回家。
“都这么大岁数了,你不要总到处乱跑。”
“我是跟小姐妹出去,谁乱跑了!”
“你总是不在家...”
“你也应该多出去,让你跟我出去你又不去。”
...
基本上过个两三天,这种吵架的戏码就会上演一次,两个老人家都气呼呼的,弄得一帮小辈们哭笑不得。
直到今年年初,没有任何预兆的,刘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了。
“那天一早我就出门了,老头子嘴挑得很,只爱吃街头那家的豆腐脑,得走二十几分钟呐,他就往那呼呼大睡,我却要跑腿...”
“我买了一份豆腐脑、一份豆浆、还有两个大油条,老头子前一天说是想吃糖饼,但我得管着他,他血糖高,可不能胡吃...”
“我一进门就喊了他一声,没人应,我火一下就上来了,这懒老头子,一定还没起呢,我气哄哄的往里走...”
“他就直愣愣的躺在地上,我没敢动他,赶紧打了120,可还是没救回来...”
“你说我也是,那天何必去买豆腐脑呢...”
打那以后,刘奶奶就不怎么出门了,精神也一天不如一天,逢人就念叨她和刘爷爷年轻时的那些往事,然后小声嘟囔:“那天何必去买豆腐脑呢...”若是子女们劝她出去走走,她便执意不去,“老头子不爱让我出去,再说,现在我出去,已经没人喊我回家了。”
旁人大多不理解刘奶奶的心情,觉得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觉得婚姻走到后半段大多是“搭伙过日子”,即使搭伙的人不在了,日子还是可以过的。
但究竟是上一辈人太过“感情用事”,还是我们这一代人过于“理智”?
小学的时候跟表哥去后山放风筝,随手拿了一个木头线轴用来盘风筝线,谁知那天风大,风筝被吹跑了,线轴也不见了。外婆知道后明着没有说什么,但是却在里屋默默流泪了好久...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外公送给她的定情信物...
平日里,朋友圈里使我最艳羡的不是那些晒礼物、秀恩爱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是那些细水长流、记录着生活点滴的老夫老妻...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