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发现,在我们小的时候,悸动的发生天经地义。阳光下的少年少女,风吹动对方的头发飘动的幅度,一包零食的分享,写作业时似有若无的手指碰触,甚至是对方上课回答问题的一个语调,爱情似乎总是来的特别容易。
可时间追的我们飞快,爱情却在这场躲猫猫中成了大神赢家,总是藏匿的无影无踪。
这让我不禁在想,是我们对于爱情的定义不断在变化,还是我们对于爱情过于挑剔?
父母辈的爱情是门当户对媒妁之言,是收音机、冰箱、电视的三件套组合。是彼此扶持,不小心走到了白首的相濡以沫。而我们的爱情又是什么呢?看似丰富的物质和生活条件,却只能滋养出买房、买车、出轨约炮?
回忆起来,我大概是个特别不容易心动的人吧。颜狗如我,也绝不会因为对方的长相说出心动(虽然大部分内心激动如鸡,表面上依然要淡定稳如老狗)。
去年年底我认识“一点点”的时候,是我和yl刚刚结束不久。不得不承认,之所以想要认识“一点点”无非是因为社交软件上对方长了一张初恋脸,而遇过“一点点”之后我也深刻理解,果然颜狗不得好死!
当时的“一点点”处于热恋状态,我并非带着任何目的的去和他接触。只是很识趣的当认识一个朋友,毕竟多个好看的朋友没什么坏处。
在认识一周之后的夜晚,我们约在家附近喝东西。见面后的我主动和一点点聊起了感情“你和你对象好像关系很好?”
“也没有吧……朋友圈也只是记录一下”一点点皱着眉,好像是有意无意透露这种讯息,又或者是我太过于敏感。
保持距离让我们可以谈笑风生,一来一往也算有趣。一周时间,我们频繁聊天,最终我在周五的晚上接到了一点点的电话“我分手了!我想见你!”
“见我干嘛?这么晚了”我看着墙壁上时针已经指向了十二字。
那是,“一点点”已经上了出租车并直奔我家,我听到对方语气凝重,就披着外套下了楼。
那一天的广州是一年最冷的晚上,气温逼近2度,我走在深夜体育西的街头,周围依稀还有人来人往,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透出暖黄色的光,而那一刻,我冷到直打哆嗦。
手机震动,是一点点的来电,没戴眼镜的我根本没意识到“一点点”正在马路对面看着我,我语气有些僵硬的接了电话质问一点点到底在哪儿,我说“我好冷,我只穿了拖鞋”
忽然间,我抬头看到马路对面一个熟悉的身影正闯着红灯冲过来,等我反应过来,一点点已经走到了我的跟前,看到我衣衫单薄的站在红绿灯路口,立马敞开大衣拥抱了我,我有些局促不安,我向来是不太会处理这样的亲密关系的。
身后偶尔经过几个从麦当劳走出来的男女,我有些恐慌,别人的关注让我更加不自然,但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确心动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很想和一点点谈恋爱,不是因为那张初恋模样的脸,不是因为我们都是彼此可交往的单身状态,而是我内心不知道为何笃定,此生仿佛没有第二个人会对我做出这样的事情了。
那一刻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看过了太多人太多事情,让我们将那些细枝末节习惯性忽视,又或者在四下无人的夜晚独自消化。
也许我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勇敢,我们也并非成熟,只不过是变得更加爱自己更加谨小慎微,我们的不在意,我们的不感受,我们的不心动都是一种防御性自我保护,对身边的人,对这个世界。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投入一段感情之前做好计算,输赢的概率,付出的沉没成本,自己抽离的最长时间差,乃至失去之后的经验总结。
可是成年人的爱情就一定是没有奋不顾身的吗?
生活,百分之九十的琐碎,百分之九的烦恼,剩下的百分之一也是喜忧参半。
我觉得爱情中最美的时光,是两个人心照不宣的暧昧。是一来一往的试探,是一惊一乍猜测,是连忧伤都带着蜜糖味道的一分一秒。
你呢?
你有没有记得多久没有为一个人心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