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不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关于他的故事多的数不胜数。
西汉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句话意思是说,秦始皇坐上皇帝后,对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要亲自处理。由于每天要批阅很多文件,以至于称量各种文件只能以石来衡量。他白天和晚上要处理的文件都有定额,如果批阅数量达不到定额,自己就不休息。
《史记》记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的文件在1——2石之间。
秦朝时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文字都写在竹简、木简上。秦朝的衡制延续了战国时期秦国的衡制标准,其衡制为:1石等于4钧等于120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4锱等于24铢。
秦朝一石大约等于现在的100斤,也就是说,秦始皇每天过目的文件大约在100——200斤。
从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秦朝用来写奏折的竹简,长度和宽度分别为30厘米和1厘米左右,一根竹简上能写上30字左右。
秦朝一辆牛车可以拉5石书,即500斤。秦朝的《云梦秦简》近4万字,用了1100根竹简写成,总重量为10石,也就是两车。可以推算出,秦朝一根竹简的重量大概在1两左右,一车书不到2万字。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很有才华,基本上等于读了10万字的竹简。
但是,古人写字用的是文言文,文言文传递出来的信息量要比现代汉语大得多,若翻译成现代汉语,数量肯定要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足以说明,学富五车的人,绝对有真才实学。
秦始皇每天批阅200斤竹简,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万字。人的正常阅读速度为1小时1万字,也就是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完文件,需要花去整整20小时,留给他休息的时间很少。
如果再加上批改和思考,那么,秦始皇每天消耗在奏折上的时间会更多,他可能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从侧面说明秦始皇是一位“工作狂”,他“千古一帝”的名号不是白叫的。
一个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脾气就会变得异常暴躁,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寿命却只有49岁,应该跟他每天休息时间不够有很大关系。
现实情况是,古人上奏的程序比较复杂,一个奏折如同一篇文章一样,需要把事情从头到尾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转折、结果等一个都不能少,末尾还要用几百字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方便皇帝来参考与定夺。
让秦始皇每天都批阅2石共计20万字的奏折,很不现实,因此,对每一个奏折前面的起因和经过,秦始皇可以选择不看,只看后边的结果和意见,就基本上能了解奏折的价值。
即使这样,秦始皇每天阅读的文字也不下5万字,放眼历史,把工作能做到像他这样的帝王也确实罕见。
那么,秦始皇的文化程度究竟有多高?相当于现代人的什么水平?
这个问题很难从正面去回答,只能从侧面去见证。
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登上皇位,他在位时间只有11年。在这11年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实行三公九卿,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和灵渠,打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等等。
秦始皇所做的政绩,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建筑、水利等许多领域。从这些政绩来看,秦始皇就像一个全知全能的“通才”,感觉没有他不懂的和做不了的。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和赵姬的私生子,赵姬原是赵国的一名歌姬,后来成为卫国商人吕不韦的妾。某天,秦庄襄王受邀到吕不韦家里做客,席间,赵姬优美妖娆的舞姿打动了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就要求吕不韦把赵姬献给他。为了讨好秦庄襄王,吕不韦只能照做,后来秦庄襄王和赵姬生下了嬴政。
秦始皇有一位启蒙老师叫姬昊,小时候的秦始皇体弱多病,经常被其他小孩欺负,时间长了他就不愿意出去玩。姬昊逼着他出去玩,并告诫他:男子汉大丈夫一定要勇敢,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一次打不赢回来总结经验,这样反复几次后,总能找到别人的软肋将他打败,只有这样,你才能有立足之地。
姬昊的教训让秦始皇铭记于心,从此以后,他发奋练武,最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历史记载,荆轲、高渐离、无名等武林高手后来刺杀秦始皇,都被秦始皇打败并手刃。可见,在武功造诣上,秦始皇绝对是大师水准。
除了练武,秦始皇对习文也很重视,跟随姬昊、吕不韦、李斯等人学了许多知识。
吕不韦虽是商人,但文化水平很高,后来成为秦朝的丞相,秦始皇从吕不韦这里继承了许多学问和治国之道。
李斯是大儒荀子的弟子,学问自然很高,既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功绩显赫的政治家,他做了秦朝的丞相后,在很多方面影响了秦始皇。
对秦始皇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法家思想”。
秦始皇因为对《商君书》颇有研究,得到了法家学说代表人物韩非子的大力赞赏。相传,韩非子把自己著作《韩非子》的孤本赠给秦始皇,秦始皇拿到书后三天三夜读完,把帝王心术修炼得炉火纯青,对后来治理国家的作用很大。可以说,秦始皇是法家真正的集大成者。
除了对法家研究颇深之外,秦始皇对儒家、墨家、道家等学问也都有很深的研究,深知各家学派的优劣,他最终选择法家学说来治国,跟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秦始皇还有一次舌战群儒而获胜的记录。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召集天下72个博士,跟他辩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优劣。秦始皇引经据典,把一个个博士辩论得哑口无言,只能同意他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平定天下”,在中国几千年的所有皇帝中,他也是出类拔萃的一位,是帝王里边并不多见的大学问家。并且,他还是一位把学问和实践结合得很好的实干家。
完全可以说,秦始皇的文化程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学、军事学、文学、历史学、建筑学、法律学、经济学、水利学等博士的总和。放到今天的话,他给这些博士生当导师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