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校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为而成。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多次提到“儿童敏感期”这个话题,对于身处教培行业,尤其是做幼少儿教育领域的我们来说,想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就必须要了解“儿童敏感期”的相关内容。今天,我就为各位校长朋友们分享一些我对“儿童敏感期”的理解,仅仅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享誉全球的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发育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儿童在这一时期能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学习;无论是行走,还是语言、绘画,或是音乐、数学,每个孩子都受到敏感期的指引。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对他们加以引导,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没有达到敏感期时,任何强迫式的学习都是徒劳的,都会延误最佳学习时机,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阻碍。
后来,随着现代幼少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关于“儿童敏感期”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关于“儿童敏感期”出现的时间、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强调一点:适龄儿童如果在敏感期内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后期几乎是不可能进行补救的。由此可见“儿童敏感期”研究的重要意义,所以作为教育从业者的我们,有必要学习“儿童敏感期”相关内容,有责任向家长普及儿童敏感期知识,和家长一起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敏感期教育。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儿童敏感期手册》一书中,将儿童敏感期按照年龄分为五个阶段,并且针对每个阶段出现的敏感期和家长应对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因为篇幅原因,今天主要以几个比较重要的敏感期阶段和各位校长朋友们做个分享。
一、感知觉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4个月左右时,婴儿的眼睛一直盯着一个正在讲话的成人的嘴,从婴儿蠕动的嘴唇和头部的固定姿态上能够发现,她的注意力已经被那个成人的声音吸引住。6个月大时,婴儿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单独的音节,但是在他能发出这些音节之前,他一直在注意听,并刺激着发音器官。这表明这个婴儿心理活动已经具有一种从刺激到行动的规律了。
感知觉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给孩子适宜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平衡觉、温湿觉等方面的体验。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听一听,认识和感知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山脉、河流、车船、建筑、日月星云等;同时要保证合理的作息时间,良好的营养摄入,这些都是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二、动作敏感期(1-3岁)
大肌肉动作敏感期1-2岁,小肌肉动作敏感期1.5-3岁。婴儿从1岁左右开始练习走路,到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能够自如地走、跑、跳,非常活泼好动,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走,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是“走”这个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往往要重复练习三十多次。当幼儿学会上下坡时,就真正的完全地学会走路了。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最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更应该加强小肌肉的练习,也就是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练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三、语言敏感期(0-3岁)
孩子在1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去说话了;这时候,孩子还没有完全摆脱咿呀学语的状态,但他们已经是具有目的性地在说话了,这就是孩子进入语言敏感期的表现。所有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简单的发音阶段,以简单的单音节词语为主,最常见的有“爸爸”、“妈妈”等;
使用简单词语表示想法的阶段,比如孩子想去玩滑滑梯或者摇摇车,他可能只会说“滑滑梯”、“摇摇车”;
熟练地表达一句完整的话是语言学习的最后阶段,基本上能表达一个简单但是完整的句子,比如“妈妈去哪里了”。
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阶段,父母、特别是妈妈,多给孩子读故事,多跟孩子做交流,会发现孩子每周的语言进步是飞快的。当然,在孩子12岁以前,父母都应该注意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跟孩子交流越多越好。
四、认识符号、书写符号敏感期(2.5-4岁,也叫绘画敏感期、涂鸦敏感期)
孩子在2岁左右甚至更早的时候,会进入涂鸦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在家里乱涂乱画而感到烦恼;一般这个阶段的孩子,只会画简单的线条,而且没有任何形状可言,画面非常混乱。一般在3岁半以后,孩子会进入书写符号的敏感期,孩子对认识符号、书写符号(文字、拼音、偏旁部首)产生兴趣,孩子会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字、数字、字母等的书写,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美术机构的课程设置都是从2岁半左右开始招生和教学。
我们在孩子的这个敏感期,特别强调使用实物教学,也就是用孩子认识的事物来认识相关的文字。比如孩子喜欢的食品、玩具等,把文字制作成字卡让孩子和实际的物品配对,这样,孩子就能够避免去死记硬背文字了;而让孩子通过实物配合文字的形式来学习,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将抽象的符号和现实的实物结合起来,学习文字才会有意义。
五、提问敏感期(3-4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了解自己看到的所有事物,但是他自己有没有其他方法去获取信息,于是还能采用提问的方式去问大人,面对他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我们就像被轰炸了一样。其实孩子的这种提问行为是求知欲的体现,我们应该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孩子们会非常地高兴。
但是对于大人来讲,一定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不喜欢听成人对问题做长篇大论的回答。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特征就是爱玩儿、想象力丰富和经常提问题,所以家长在回答孩子的提问的时候没有必要一板一眼地去给孩子解释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可以给孩子一些简洁明了,但是有创造地回答答,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六、秩序敏感期(0-4岁)
儿童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按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儿童的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1岁半左右,孩子不让任何不熟悉的人碰他的东西,更不让人摸他的脸或手,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食物,直到他对这些食物没兴趣了。“……是我的”是人的基本意识,没有这个意识人就没有安全感。5岁之前的孩子不要强制他放弃自己的东西,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和“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分享,就会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
七、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
一岁半到两岁,儿童有一个对细小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根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等。一段时间内,幼儿手里总是紧紧攥着一些小东西,把物品贴身放置或攥在手里是儿童在该敏感期的一种行为方式,这可能给他一种感觉:拥有和不让这个东西转移的感觉。
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若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您培养孩子细心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好时机。一些成人粗枝大叶的性格与其在这一敏感时期受到阻挠有关。
八、自我意识敏感期(3-6岁)
当儿童能将自己听到的语言与他认知的事物、情感或感觉配对后,就可以逐渐地在大脑中使用这些带有语音的表象进行思考,也就是使用概念去思考。这时真正的思维就出现了,也就是此时,儿童发现了“我”,发现了“我”也就意味着儿童将自己与别人分开,把自己与物体分开;只有这时,儿童才发现物体是有归属性的,并将人和物体一一归属。 在还没有建构起物品的流通性概念之前,儿童对物品只有归属性认知。
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征当成自私的表现,开始紧张,并开始去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精神,故意将属于孩子的物品强行分给别人,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对物质没有安全感。
今天,从八个儿童敏感期阶段和各位校长朋友一起分享了“儿童敏感期”的部分内容。“儿童敏感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随着国际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对“儿童敏感期”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也越来越多,如果各位校长朋友有兴趣在这方面做深入研究,可以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儿童敏感期手册》,另一本是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阅读过这两本书以后,相信各位校长会对“儿童敏感期”会有一个较为全面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