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的重心在于用户场景,我们必须从内心接受「The User is Not Like Me」,意识到设计者会对产品存在着专家式盲点——对一件事知道得越多,就越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件事」时的场景。
而一个产品只有被放到真实的使用场景中才能验证它的合理性,在用户使用之前,产品永远无法被认定为成功,即便在使用过程中,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对话页有着深层次的限制,而好的产品能突破这层限制,让用户流畅的参与进来。
产品在设计之前需要理解两个问题:
1、用户做什么
2、为什么要做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弄清楚,第二个问题则很困难,因为人往往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件事情,而且对于旁观者而言,人类的行为常常显得不合逻辑。如此一来,若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有价值的设计准则,从观察到解释的过程就显得至关重要。
场景观察强调的正是「The User is Not Like Me」,它具备4个原则:Focus、Context、Partnership、Interpretation。
Focus
人人都有各自看待问题的角度,特定的角度既能揭示信息,又会隐藏信息。因此在观察之前预设角度便尤为重要,而Focus正是为了描述「要观察什么」而预设的,它定义了观察的核心主题和目标。
比如,为了观察和理解打印店的场景可以列出以下3种Focus:
理解顾客打印文档的过程
理解顾客所使用的打印程序的复杂性,以优化用户的操作过程
观察用户在打印文档过程中使用的程序和装订工具,并重点关注油墨消耗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这3条一条比一条具体,具体的Focus能为产品设计提供很多细节信息。当然,这种具体的Focus是以牺牲一部分宏观视野为代价的,因此Focus必须要与产品的整体目标相契合。
Context
Context意味着用户使用场景中各种交错关联的条件或状况,这一原则在理论上最容易为人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最难实现。要理解Context就必须深入用户,在用户真实使用的场景下观察用户行为,而不是让用户来找你。
还是打印店的例子,为了弄清楚Context,你必须了解用户是如何打印文档的,这能让你了解到当前产品的不足。Context为创新提供了养分,这些创新的灵感就隐藏在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你永远不知道用户会做些什么奇怪的、无法预期的事情,现场观察并记录下这些微妙的瞬间,会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Partnership
也许你会觉得观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安静,让用户自发地进行操作,不然会扰乱用户原本自然的操作流程。然而由于场景观察的目的是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反而需要积极地向用户提问:
为什么你要那样做?
这是你预期的结果吗?
你真在做什么?
我可以试试吗?
这种参与式的观察能够最深入地了解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微妙细节,并充分获得用户的信任。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ation是指对事实赋予意义的过程,它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忽略的步骤,因为解释真的很困难,它意味这不断地设问、不断地假设,不断地逼近「为什么用户这样使用」这个问题的核心。
解释是一个定性的过程,它可能出错,它依赖于「灵光一闪」,它并不同于用小群体的样本数据预测大群体的行为,它更关心少数用户的实际行为。
尽管如此,解释仍是一种颇具创造力的过程,它让用户场景能够平滑、优雅地落实到实际的产品设计阶段。因此将解释加入到工作流程中至关重要。优秀的交互设计师不仅能够给出受用的解释,还能阐明解释过程的必要性。
——『Thoughts on Interactio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