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小苏的笔记本。
你有没有过这个疑问,每次给孩子奖励时,虽然孩子很开心,但总没有在校时获得的“小红花”好使。许多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表扬,回家时,总会兴高采烈地告诉父母,哪怕只是一朵小红花,都能开心好几天。但每次家长给予他们物质奖励时,比如买个玩具啥,他们最多乐呵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明明都是奖励,为何差别这么大呢?
最近,我在“罗辑思维”音频中听到一个关于奖励的话题,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话说,有家在印度建厂的跨国公司,遇到一难题,雇佣的当地员工老迟到,怎么劝都没用,迟到罚工资没用,早到奖励金钱同样没用,原来这是当地普遍现象,他们没有看表习惯。按理说,对于这类屡教不改的员工,直接开除了事,但不同于国内工厂,跨国公司能够在其他国家建厂,是因为可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所以有硬性规定必须雇佣一些当地员工,可总不能任由这些员工破坏公司制度吧?后来,该公司想到一个办法,换了种奖励方式,对于不迟到的员工,不再给予金钱奖励,而是敲锣打鼓地去员工村里表彰该员工的行为,让当地人都清楚这个员工的光荣事迹,让当地员工感到前所未有的荣誉感,打那以后,再没迟到过,其他员工也受到刺激,为获得表彰,从此以后,都准时上班。
你看这是不是和学校的“小红花”一样,之所以孩子在学校得到小红花以后特别开心,是因为他们在得到奖励的同时,也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这份奖励说明自己比其他同学优秀,能带来自豪感,其他同学看到后,私下聊天都会提到我们班谁谁谁今天又得到“小红花”了,这些反馈,会强化孩子的荣誉感。印度员工之所以对表彰如此重视,不单单因为这是一项荣誉,同时每个当地人都会知晓此事,茶余饭后闲聊之时都会提到,这些反馈都会带给当事人积极正面的影响。
做好事不留名,是因为有人会帮你宣传,比如雷锋,虽然默默地做着好事,从来不主动提起,但他的行为,大家都看在眼里,没事时,就会聊下今天雷锋又做了哪些好事,这些反馈都会成为雷锋持续做事的动力之一。我们每次做了好事后,虽然不会主动提起,但内心都有一种希冀,希望他人能够发现,等到这份希冀实现时,我们得到意料之外的夸奖之后,内心都会涌现一股浓浓的愉悦感。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够解答我一开始提出的疑问了,让我们一起总结下。之所以家长的个人奖励没有学校的“小红花”好使,是因为家长奖励往往只针对孩子一个人,可以让孩子开心,但这件事只有孩子和家长本人知道,其他人都不清楚,因而孩子做得好事得不到传播,等到热乎劲过去,奖励带来的愉悦感也会随之消失。而学校的“小红花”不同,这是老师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发得,哪怕这股子兴奋感过去后也不会立刻消失,每当有孩子讨论此事时,都会再次激发这份荣誉感,让人兴奋,为获得持续的兴奋感,每个获得“小红花”的孩子,都会表现得更好。
当我们希望通过奖励激励他人行为时,一定要高调,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我很认可有些家长的做法,每次孩子做了任何好事,都会四处宣扬,虽然会让某些听者心生嫉妒,但于孩子来说,这是好事,家长的行为让他们感到深深的自豪感,从此以后做好事的动力会更足。而有些家长怕孩子骄傲,每次孩子兴高采烈地告诉他们,自己在学校得到老师表扬时,都会在夸孩子时,打击一下孩子,我觉得这种泼冷水的做法不合理。试想一下,当我们每次和别人讲述光荣事迹时,得到的却是冷嘲热讽,你心里会好受吗?我心里肯定不好受。同样地,当孩子在家长那里没法获得应有的鼓励时,内心会受挫,做事的积极性也会下降,比如期中考考了一百分,家长言语中都是在告诫孩子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因为得不到足够认可,孩子觉得一百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意义,下次努力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可能因此,你再也看不到孩子的满分试卷。
综上,如果他人和自己分享荣誉时,我们应给予积极回应,不仅于他人有利,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同时也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可以共享荣誉的人,当我们真心为他人荣誉感到开心时,就会获得更多愉悦感,因为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美好时刻。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笔记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带给你一刻的惊喜。
题图摄影:Maska5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惊喜一刻】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