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酒

之前写过一篇《说茶》,其实我不喝茶,亦不懂茶。现在又要谈酒,其实我也不喝酒,亦不懂酒。都是乱语,姑妄言之。

我与酒,其实没有什么故事。十八九岁之前的人生里,从来没有喝过酒。只是每年的盛夏时节,我都要在冰箱里冰啤酒,因为父亲干完农活回来要以酒佐餐。

人生中第一次喝酒,是在高中毕业后的升学宴上,我一整杯酒下肚,颠覆了同学们眼中那个温婉文静、好好学生的形象。其实,我只是在逞意气,也是故作豪爽,毕竟年少。

后来,之所以不再喝酒,是因为我醉过一次,虽然只是微醉,但那种晕晕的、不清醒的感觉很不好。而睡醒以后,我又发现自己的左手红肿痒痛。我才知道就算是啤酒,我也只有一瓶的量,而一旦到了这个量,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工作以后,时有饭局,但老师的圈子毕竟单纯。我不喝酒,也从来不会有人劝我酒。

于是,我与酒,相望不相亲,只能算作普通朋友。

虽然我不喝酒,又对酒精轻微过敏,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酒。

酒之为物,与茶不同。若说茶是出尘的,那么酒便是入世的;品茶之人大多心境平静,或者,要追求这一份平静;饮酒之人却带着浓烈的情感,喜怒哀乐,皆透过这杯中之物,倾洒出来。

如果你是女孩子,一定听过或者将来一定会听到这样的话:什么时候喝你的喜酒啊?这意思通常是在说:你什么时候结婚啊?在人们的观念里,结婚是喜事,一定要大排宴席,大宴宾朋,有宴席、有宾朋,自然少不了酒。主人家要用酒来表达喜悦之情,亲朋好友要借酒来表达祝福之意。夫妻之间还要喝“合卺酒”,或者称之为“交杯酒”,意味着夫妻二人合二为一,永结同好。

古时候,还有一种酒,名曰“女儿红”。据说是富贵人家在女儿出生的时候埋在地底下,等到女儿长大成人,许了婆家,出嫁之时再把它挖出来,既宴宾客,也做陪嫁之礼。这样的酒,大概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吧,既有喜悦、祝福,也还有不舍、担忧。

既然有和女孩子相关的酒,当然也有和男孩子相关的酒,叫做“状元红”。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每一件事,都值得用酒来庆祝,而“状元红”便是男孩子金榜题名、考中进士时要喝的。这里面当然是满满的喜悦之情、自得之意。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孩子也要读书,高考就相当于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也就不再是男孩子了。但是,金榜题名时还是一样要办酒宴,“谢师宴、升学宴”,叫法不一,酒也不拘于“女儿红、状元红”,通常是有白酒,也有红酒的,还有啤酒。既是喜悦,也是祝福。

人生,令人开心的事很多,都值得用酒来庆祝。比如上面说的“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比如“相逢意气为君饮”、“酒逢知己千杯少”;比如看到好山好水,好花好月……凡此种种,皆可以浮一大白。

然而人生,令人悲伤的事也许更多。开心的时候要喝酒,不开心的时候,更要喝酒。

据说杜康是酒之鼻祖,却不知“借酒消愁”的鼻祖是谁?大概整个中国文学都在借酒抒发哀愁。

《诗经》里有一篇《卷耳》,讲一个女孩子到山上去采卷耳,因为想念心上人,采了小半天也没有采满一小筐,于是就把菜筐扔在了路边。于是她想象他孤身在外的情景:旅途劳累,人困马乏,只好酌酒自宽——“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代,那时候有一个小群体叫“竹林七贤”。他们常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饮。这种酣饮大概有意气相投之意,但更多的也许是对混乱世事的逃避。阮籍曾经大醉六十多天来逃避司马昭的联姻;刘伶更是被称为“醉侯”,出门便带一携锹的仆人,说:“如果我醉了,就地把我埋了。”

人哪怕再爱喝酒,也大可不必如此,主要还是对世事感到无奈。陶渊明说自己“性嗜酒”,大抵也出于这个原因。

酒之为物,在文学上,与“愁”之类的情绪常常是紧密联系的。不必说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忧愁、鲍照“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怨愤;也不必说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思念;柳永“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的不舍;更不必说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愁……

当然不能忘了李白,他“自称臣是酒中仙”,看似飘逸豪迈,其实还是哀愁。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是面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愤懑;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万古愁。

……

“借酒消愁”并不是文人的专利,而是世人都会有的举动,不分古今,不分男女。记得从前读书时,我在一个小饭馆里打工。夜里,当时针指向九点时,一个女孩子走进来,要了两瓶啤酒,独自上楼。我去收拾东西时,瞥见她一人独坐,就着酒瓶大口大口地喝酒,眼角还有泪痕。能让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伤心流泪以致深夜买醉的,大概只有失恋了,所以她要借酒消愁。

但其实酒并不能消愁。不喝酒的人懂这个道理,喝酒的人当然更懂这个道理。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借酒消愁呢?我想,人们喝酒也许并不是为了消愁,只是希望能够暂时地忘却吧。因为喝酒会让人醉倒,醉了就会不清醒,感官迟钝,意识糊涂。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暂时地忘掉那些令人伤心的事。或者,人们只是要借酒味的苦和辣,来转移心上的痛。当味觉感到苦和辣时,心里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时常看到饭桌上的人喝酒,总是推杯换盏、你劝我劝;争得面红耳赤,喝得东倒西歪。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大概这也是一种存在形态吧。

不过我还是觉得,酒,要么一个人喝,如苏舜卿,以《汉书》下酒,独领一分风骚;或者如李白,对着大地长天、花好月圆,自斟自饮,成全自己的这一份孤独;要么和朋友一起喝,提着老酒,携着老友,叙叙契阔,聊聊生活,人生多少事,都付于笑谈中。如此,不负自己,不负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偶得朋友转来的酒人、酒言、酒语(见上图),对于滴酒不沾的我来说,看后亦有百般感慨。 细细品味...
    丘引1743影像阅读 1,209评论 0 0
  • 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
    民間酒師阅读 4,878评论 0 35
  • 中国是酒的国度,中国酒史与中国文明史一样悠久,国人也鲜少有滴酒不沾的。相传是一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如果那时候可以...
    黄云栖亩阅读 1,559评论 22 63
  • “酒”向来是被文人墨客用来吟诗助兴的事物,尤其是听说“酒仙”李白只要一沾酒便能自成佳句。 而如今,很多人也喜欢来“...
    小闲云阅读 12,805评论 23 45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96评论 1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