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秀学子的背后,却是王猛与家人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一 被控制的爱:单纯环境限制社交能力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 “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在穿衣的事情上,这不是孤例。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而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母亲以儿子听话、优秀为荣,并强烈的想要儿子出人头地,超过他们。
在王猛五六年级的时候,对奥数特别有感觉,母亲并不希望儿子过去,在一次外出比赛回来后,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反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讥讽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当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二 情感的孤儿: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自己的求助从未受到父母的任何尊重和理解。
高中时期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在大学前,说好的毕业旅行,却始终是“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讲会”。
严格管控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让大姨私下联系孩子的同学打探其消息。
……
因为家长利益共同体,留在凌霸肆虐的学校,倾诉换来侮辱和暴打:“最卑贱的狗才需要什么公平”。
孩子的意愿,换来的往往是“斥责”和“漠视”。在情感上从未得到任何关爱,只有无尽的“为你好”的讥讽。
三 行动的矮子:实践、动手能力极弱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这次便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
四 自我救赎:求助心理医生
事实上,王猛已深刻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五 父母认知的天花板——为你好,是最大的谎言
强势母亲:
王猛与与父母的决裂,更确切的说是与妈妈的决裂。妈妈在其中至少占80%的份量。从王猛的表述中,出现“母亲”的次数为10次,而出现“父亲”的次数,而且是以很从属的身份“附和”母亲。
在很多女人那里,孩子就是她的世界的中心,中国妈妈的这一特点,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女性能匹敌。女人有了孩子之后几乎就是为了孩子而活,会大幅度的减少与丈夫的互动,减少朋友聚会。出现的最明显现象:朋友圈十条有九条都是孩子的照片。以及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妈宝新闻,包办孩子所有的事项:即使结婚了,竟然对媳妇产生敌意,进行“争宠”,从而不断升华家庭矛盾。
例如:在童年时期,如果妈妈骂孩子,爸爸毕竟是男性,理性的为孩子说句话,只会遭来更深的蔑视,多种说法足够造成这个爸爸的永久缺席:还不到你说话的时候,从小到大都是我带的孩子,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了,上次说好了当遇到批评孩子的时候家长必须一致嘛,你今天是干嘛?我们是为了孩子好。
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父母意愿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显然这其中他妈妈主动包揽一切,而不容置喙,更不容父亲插手。
母亲认知天花板瓶颈,停留在严重的以自我中心
记者采访王猛的父母,老两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掌控?他的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后面啊”,如何说他们控制。非要反思的话,父亲说大概是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吧,母亲说所有的家庭不都是这样的吧,只是这几年和父母断了来往“搞不懂“。这句话暴露了,这对父母从来没有舍身处地的考虑过孩子的内心的需求,没有一次认真的去聆听孩子讲话和孩子的喜怒哀乐。
很多作为父母的网友与王父母统一阵地:有很多父母更加过分,也没见人家和父母决裂。父母严格培养了他,让他有正义凌然的机会去羞辱父母。验证学历高的人越自私。又或是没有父母,他一文不值,何况北大。得了便宜还卖乖。
总结这群人一句话,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活的,你不知道感恩就算了,还那么自私还来责怪我,我还不是都为了你好。
我真的非常讶异这些人的思想,也为他们的子女感到悲哀。竟然有那么多人把北大这个结果作为孩子的价值体现点,而不是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作为孩子生命的意义。
中国式父母培养公式
他们把自己觉得所期望的名校、稳定=孩子价值点
父母想要的=孩子想要的(不管是不是她要的)
这种类似王猛父母式养育,就像养一条狗,小的时候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命令他,在自己的活动区域活动,并给他打造了金项圈,四处炫耀。岂不知,小狗长大了,脖子上的金项圈卡住脖子严重妨碍他呼吸了,可是,父母还说,这可是一只金项圈,对你好你还来责怪我有没有良心。
首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父母,也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人去尊重,而不是作为你的附属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只是负责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你没有权力去决定他的人生,相互独立而相爱是最好的状态。
当你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能力范围内,可以打击的只有自己的孩子。你是你,他是他,多问问孩子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那是他的未来,你只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元素不是世界的全部。
五 王猛的选择――没有感同身受
我们不是王猛,任何人都没有权力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去评论他,因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内心的煎熬。
王猛是不幸的,但也是幸福的。他至少意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并去改善它,他还有机会得到新生。很多人都难以自知,苦恼却不知道如何解决,价值观扭曲。然后,周而复始又把这一切带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按照父辈的规划过一生,因为他们看不到更多的东西,认知永远停留在父辈的眼界,认知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
对于王猛式心理爆发解决方式有迹可循,因为童年阴影让他很难走出这种怪圈。当认知到这一切的原因时,与父母沟通无果时,他很难做出所谓大众的得体选择。
他选择让彼此冷静,不想再给自己造成二次伤害,母亲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他的伤口上撒盐。选择虽然过于极端,但可以理解,这是当下对于彼此更好的解决方式。
中国式父母教育形成原因,他们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去给孩子所谓的最好教育,这种但是多来源于自己的教育环境以及周边的影响。
当他们做父母的时候,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没有更高的识别认知。阶层、环境决定认知水平,所在环境或许狭隘,占有欲太强。这是很难改变的认知问题,所以更不可能存在王父母一时间顿悟的状况。
建议王猛可以选择的方式:
1 赡养义务必须达到
父母血缘,你可以不交流感情,但是该尽的责任不可少,他们付出了所有虽然结果差强人意,但也是自己认知范围得天花板了。认知天花板不同,就像这个专业没学过,你想要考一百分,难以沟通解释。
基础孝道:每个节日该有的礼节需要做到,父母电话微信回复不管你愿不愿意说什么,但是基本问答可以回答,至少知道是死是活。
基本节日,基本问候。你不愿意谈感情你可以不谈。
2 善待自己
当知道了一切缘由,需要的是列出所有问题点。然后逐步解开心结,这是最重要的事,慢慢去学会生活,感受周边的善意。没有必要去四处揭露自己的伤疤,你多讲一次多痛苦一次然后多不原谅父母一次,时间长了容易活在自我搭建的悲伤世界,会越来越夸张。
解放自己的心,不去抱怨,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