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精准脱贫已进入攻坚的收官阶段,据有关调查结果指出:一部份基层扶贫干部存在职业倦怠。
对扶贫工作丧失热情,没有激情和活力;扶贫工作状态消极,对自身的扶贫事务产生厌倦,但又受制于制度不得不逼着自己去完成各项任务,内心却并不情愿;扶贫干部对自己开展扶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认为日常扶贫工作不能发挥自身才能,很难创造出新的价值。
基层扶贫干部的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扶贫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给基层治理直接带来负面影响。
职业倦怠,症出有因。基层扶贫干部的期望与现实冲突剧烈,心理困扰难以排解;基层扶贫工作人少事多,形式主义顽疾难治;在服从权威和服务老百姓之间会面临心理冲突,扶贫工作的实际与其内心期望存在很大的差别;工作程序繁文缛节,组织支持力度和实效不够。
对如何克服和积极预防基层扶贫干部的职业倦怠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是在切实加大对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的职务晋升激励力度的同时重视物质保障。基层扶贫干部奋斗在一线,吃苦耐劳,很有必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积极贯彻中央有关要求,真正在扶贫一线中培养干部、发现干部、提拔干部,让一线扶贫干部有盼头,有动力,从而激发扶贫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同时基层扶贫干部希望能获得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更多的关心,要重视基层扶贫干部的物质保障,在大力投入扶贫项目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驻村扶贫干部因工食宿、交通等方面基本的生活保障,确保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对异地扶贫干部合理安排探亲假,支持家人到其扶贫工作地探望,增进家人的理解和包容,提升易地扶贫干部的幸福感。
二是整治扶贫形式主义,减少不必要的非扶贫工作内容。当前存在的扶贫形式主义给基层扶贫干部无谓地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非扶贫工作内容,挤占了他们对本职工作的投入和专注,对于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形式脱贫的干部应以党纪国法严惩。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三是优化干部培训体系,加强扶贫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重要保证,开展基层扶贫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有关部门在设计扶贫干部培训科目体系时,可因地制宜增加健康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基层扶贫干部了解尤其是贫困户的心理活动规律,同时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降低怠倦程度。
四是基层扶贫干部完善自我调节机制是解决自身职业倦怠的关键所在。选择快乐,减缓倦怠,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其实人人都一样,工作中的压力无处不在,当压力与烦恼同行时,就只有看你如何选择了。
选择了烦恼,压力就会增加;选择了快乐,压力就减少了,职业倦怠也随之减缓。成就动机是个体远离倦怠、克服障碍施展才华、自我实现的愿望或趋势。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从而避免消极倦怠情感的倾向性。通过调整自己的成就动机指向,不管拥有的是成功或失败,都会有努力的方向与动力,这样压力或倦怠感就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