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读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此文送给受失眠困扰的同事们~
继脱发和秃顶之后,失眠又成了90后危机的一大典型症候。去年阿里健康发布的《打败失眠症趣味数据报告》显示,在对“失眠”一词进行搜索的用户年龄分布中,年龄段在18-25岁的90后人群占到总人群的近四成。
今天就来聊一聊睡眠。“多梦”通常被认为是睡眠质量差的一个表现,很多智能手环也会以深度睡眠时间衡量人的睡眠质量。可是心理学家却通过实验发现,浅睡期的做梦对人同样重要。人经常不做梦,后果很严重。
一个“有点过激”的实验
很多人已经熟悉,人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NREM)和有梦睡眠(REM睡眠)。REM睡眠出现在两次深度睡眠的间隙,做梦也大多出现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即是眼球快速转动,因此也叫做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为了论证“做梦剥夺对人的影响”,心理学家威廉·迪蒙特(William Dement)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如何才能阻止人做梦?他想了一个“有点过激”的办法:让8位被试者晚上来到睡眠实验室,并正常入睡。每当监测到被试者进入REM睡眠时,就把他叫醒,并让其在床上坐起来直到完全清醒,才允许他们再次入睡。连续几天持续如此,并记录每晚的唤醒次数。
除此之外,实验者还要求被试者在除研究之外的任何阶段都不能睡觉甚至打盹儿,因为这会污染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人需要梦
如这般持续5~7天后,被试者被允许休息几日,休息期间实验者再次监测被试者的睡眠。
上述实验观察到两个重要现象:
第一,在经历几个被阻止做梦的夜晚后,被试者每晚被唤醒的次数明显增加。被阻止做梦第一天,8名被试者被唤醒7~22次,最后一天唤醒次数为13~30次;
第二,连续被剥夺做梦几天后,被试者做梦的时间明显增长。当被试者不被打扰地睡觉时,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为6小时50分钟,其中平均80分钟用来做梦;而休息日的第一晚,所有人的平均做梦时间增加到112分钟。
看到这里,有人会怀疑,也许做梦时间的增加与前期被阻止做梦无关,只是因为睡眠过程中被频繁唤醒罢了。为了排除这个疑虑,迪蒙特又增加了一项实验:让同一批人在睡了几天后再次回到实验室,并重复了之前的实验过程。唯一的区别是,这次他们不是在做梦期间被唤醒,而是在深度睡眠期间。结果发现,被试者做梦时间并没有明显增加。
根据这两个阶段的实验,迪蒙特试探性地得出结论:人需要梦。倘若让一个人连续处于“不做梦”的状态,那么他接下来做梦的次数和时间就会显著延长,好似在“补偿”此前梦的缺失——这一现象被称为“REM反弹”效应。
酒精会剥夺人做梦
剥夺人REM睡眠的方法之一是酒精或镇静药物,如安非他命、巴比妥酸盐等,它们会阻止人们做梦,使人在夜晚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在深度睡眠阶段。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失眠患者养成了对于酒精或助眠药物的依赖,因为一旦停用,过于强烈的梦境就会妨碍他们的睡眠。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些嗜酒成瘾的人,多年来可能一直被酒精剥夺了梦境,一旦停止饮酒后,REM反弹作用及其强烈,以至于清醒时也会出现可怕的幻觉!
一些学者在迪蒙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REM睡眠有助于大脑中蛋白质的合成,对思维、记忆力乃至人格的演变都有重要影响。
关于睡眠与做梦的秘密,医学界、心理学界的探索和争论从未停止。尽管还有很多谜团等待揭开,但梦和睡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一再证实。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启发?放下手机,还有KPI、压力、焦虑、思念、惦记,好好做个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