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假期在病榻上度过,两个妈轮流来“伺候”。不用陪娃、遛娃、不用做饭、打扫,除了晕头转向有点难受,这恐怕是我度过最舒坦的假期了。
奶奶轮班的时候,每天回忆杀,给笑语讲七大姑八姨,左邻右舍的成年往事,笑语爱听得不得了,还跟奶奶学着说到兴起时,拍个巴掌祝个兴。跟奶奶处得好了,随口来一句:“奶奶,我爱你”。奶奶回复一句:“哎,你好!”
姥姥接班以后,我们每天从早吃到晚。听到最多的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笑语饿不饿”。姥姥对把笑语喂胖有执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未放弃。
这些日子,我看着老人们和笑语的相处想起吐槽老人带娃这个话题,说老人们没原则、不给立规矩、爱比来比去,我们家的几位老同志们也基本是这个态势。
茶余饭后吐个槽倒是可以,真要为这事去责怪老人们,可就不合适了。
帮我们带孩子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义务,古稀之年还要每天应付世界上精力最旺盛的物种,这个艰巨的工作要不是因为他们也是父母,也深深爱着他们的孩子,谁会接过来做。
当我们选择事业为重的时候,他们就没有选择了。
隔代育儿确实是个问题,一个家庭不能有两个育儿系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无法建立内心的秩序感,总是处在混乱状态。就好比在一条路标明确清晰的路上,开车的人越开越顺,很顺利到达目的地。但在一个路标设立的混乱不清的路上,一车的人最终都会焦躁不安。
现在的社会现状,教育投资越来越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老人帮忙带孩子已经是主流,我们能不能试着找找统一战线的方法。我想了一下两个大方向,我们多担起一些教育责任,老人们多少学点育儿知识。
这两个方向对于疲于奔命的中年人和力不从心的老人都不容易,但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助力的作用,为什么不尝试一下。也许有些技巧用合适了做起来也没那么难。
1
成为影响孩子的那个人
谁会是那个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人?不是每天照看孩子时间最长的人,也不是管孩子最多的人,是那个陪孩子玩耍最投入的人。
通过我对笑语的观察,谁陪他玩得最好,他就会很快跟这个人建立联结,并且对这个人的关注度大幅度提升,更愿意听他说的事情。
放到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你跟谁聊得来,就更容易信任他,听取他的意见。孩子也有这个系统,只不过是通过玩耍来进行联结。
成为孩子世界的这个人可能只需要每天抽出15分钟时间,陪他尽情玩。建立起深厚的亲子联结,那个时候即使无法时刻陪伴,你在孩子那里的影响力依然是最大的,如果有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打底,即使没有亲力亲为孩子的成长也会更加顺利。
2
给老同志们“磨耳朵”
自己的部分我们如果能够做好,下一步就是给老人适当“洗洗脑”。这么大年纪了再让他们学育儿知识,不现实。我之前偶然发现一个方法或许好用。
有次,我在忙活什么东西,就边听一本育儿书,边忙活。我妈在厨房做饭,我发现这是个机会,就把声音故意开大让她也听。从之后的一次互动中,我发现她还真听进去了一点。那个时候我在想,我苦口婆心说半天,也不当回事,要是没事给他放开听听书,也多少熏陶一下。
因为姥姥只是偶尔过来帮忙,这个办法也就没继续用下去。如果生活在一起,我们听书的时候,不妨把声音开大,也别非得让老人听,你就开着,反正耳朵也不关门。就跟给孩子听英文磨耳朵一样,这样他们没什么压力,不知不觉也就听进去了。
老人跟孩子一样不喜欢被教育,那就别对着他们说教,给他们也创造一个环境,育儿知识、小视频、小故事都给他们发,至于愿不愿意吸收,能吸收多少都由他们说了算。
育儿本来也不是老人的责任,多些育儿知识、更新一些育儿理念固然锦上添花,但让他们觉得帮忙带孩子没那么多压力更加重要。
生、养、教当我们在决定要孩子的那个时刻就是连在一起的,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绝不是为人父母所为。老人们给予的是帮助,是一份恩情,别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却忘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不小心还会错过孩子的成长,想要弥补的时候,孩子己经走远。
“隔代育儿”这个词本来出现得很奇怪,育儿本就是父母的职责,我们担起了这份责任,怀着感恩的心看待老人的帮助,哪里还会有那些吐槽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