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叙事者的推荐,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展卷读来,我常常沉醉其中,于老师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慢慢地清晰起来:那是一位乐呵呵的前辈,一位温和宽容的长者,一位童心未泯、谦和智慧的老师。
我为于老师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怀、智慧、豁达而深深感动,更折服他那种“真水无香,大道至简”的个人风格和魅力。
简洁流畅的行文风格
读于老师的文章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于老师的文章里很少会出现一些高深莫测的名词术语,总是能把一个个道理说得简单明了。
“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这是于老师在序文中引用的对联,也是于老师行文及为人的真实写照。
读着于老师的文章,莫名就想起了以语言浅显平易,明白晓畅著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想来白居易的诗若不是因为“通俗易懂,老妪能解”,也不会流传如此之广吧!
事实上,能把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能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懂,这真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于老师做到了,没有宏大深奥的说辞,唯有清楚明白的表达。然而,就在这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一点点地浸润于读者心间,让人在深思之余,又总忍不住反复琢磨体味。
简单朴实的教学理念
于老师的教学理念简单朴实:他说课要“上得有意思”,教育的秘诀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行“无言之教”,并努力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意思呢?于老师首先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几手绝招:朗读、板书、写下水文、绘画等。
于老师在经典课例《草》这一课中,展示出来的绘画功底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让人拍案叫绝。于老师用四幅不同的简笔画表现小草从春到夏的不同样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让难以理解的古诗变得鲜活而生动。
于老师对朗读的重要性的阐述及其指导要领的剖析,即使让我这样一个音乐老师也为之着迷并深以为然。读着那一个个生动的课例,我真想做一回于老师的学生,去听一听于老师那入情入境的朗诵,并在于老师的带领下,乐此不疲地一遍遍地朗读,直到小脸通红,如痴如醉。
那么,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应该有哪些必备的看家本领呢!范唱(含清唱)、即兴伴奏、动作表现这几样是必备的吧!跟于老师相比,我感觉自己太不合格,也许永难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但至少要有这样的意识,要经过反复的、多次的练习和准备,才能有底气地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做一个神采飞扬、富于智慧和魅力的老师!
怎样表现出对学生的喜爱呢?于老师“喜欢学生的行为”包括:微笑、手势、掌声、表扬、相信和期待、帮助、各种“大王”,给学生起外号等等。看起来平凡而琐碎,但这些行为的背后,体现的是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情怀,对人性的洞察。
反思一下自己,我又曾有过哪些这样的行为呢?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每周与一个班的学生上两次课,加起来一小时,我又该怎样表现出,或者是做出“喜欢学生的行为”呢!这是一种智慧,一种爱,更是一种艺术,值得慢慢体悟并实践。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于老师是一位被徒弟称为像“甘草”一样的老师,因为于老师像甘草一样温厚、包容而调和有度。于老师的中庸之道值得学习,这并不是一种逃避或者庸俗。中庸是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内涵修养。一个始终温和宽容的人,是值得人信赖的。而我们对待生活,同样也需要这样的境界和胸怀,惟其如此,才能波澜不惊,从容自如,才能不忘初心,执着前行。
除却所有与教育有关的内容,于老师对生命的豁达同样令我肃然起敬。他身患白血病,一面与疾病斗争,一面读书看报、写文章、修改书稿。他说:只要活着,就要干。对于疾病我不怕,“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他还说: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
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信念。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则是这段话:
五十多年了,学生一年年底长大,我却还是个孩子。是一届届学生的童年延续了我的童年。
教了五十多年,最终却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写到这里,我把笔停了下来。望着窗外的青山绿水,心里很恬静,很舒畅,很满足,不由得从笔端涌出了五个字:做老师真好!
写罢,眼泪涌出来了,接着笔端又涌出一句话:
想念你们,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
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夺眶而出!于老师童心未泯的背后蕴藏的是他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背后蕴藏的是他对孩子的爱,对童年的呵护,对生命的呵护。
而所有的所谓教学技巧,教学智慧,教学水平,均是由此出发。做于老师这样的老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真正的大爱,也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凡人如我,仰慕追思之余,也愿我以这样的情怀和高度去看待教育,去做教育。
真水无香,大道至简。让我们传承于老师的精神和智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做一个像于老师那样的让学生喜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