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我们
这个时代的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爱思考了。
想想高中时代的课堂,老师一进教室,我们早已手握笔和本,热血沸腾,似乎随时准备来一场硬仗。于是,老师在黑板上不停地板书,嘴里还不时地强调重点,我们在下面飞速地记着笔记,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记不全的还要借同学笔记来抄,补全了才能安心。回家后呢,笔记放在一旁,写作业不会了或者忘了,看一眼笔记,再不懂了翻翻书,这就是我们高中三年的学习方式……
到了大学,笔记甚至都不需要了,我们有更方便的工具——手机。老师的全套PPT我们都能拷贝到手机里,黑板上的知识点补充拍几张照片就能搞定。到了期末考试周,拿出来“啃”就够了……
渐渐地,我们师生间貌似形成了一种“默契”,老师直接“受我们以鱼,而不是受我们以渔”,我们呢,也更直截了当地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而不是“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做?”。
可我们不该怪老师啊,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也许这个时代最无奈的人就是他们。曾近有一位大学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幻想着自己如何启发学生,如何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神奇、丰富的科学世界的大门,然而,我在课堂上被问到次数最多的问题是:‘教授,这道题会考吗?’”……不过,老师们并不是糊涂的人,真正糊涂的是那些不会思考的人,像我们。
我们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因于“人家比我聪明”;把烂得不能在烂的成绩归因于“我复习的时间不够了”又或是“我们老师没有讲过”;把自己学不下去的专业课归因于“这个专业不是我的兴趣!”……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样想真的正确吗?”,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一切的逃避却都有一个坚定又合理的解释——想那么多,不累奥?!
没错,想那么多当然累,可是我不去想,会让我活得更累!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需要思考了。
这一生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
而正确且准确的选择需要正确且准确的思考。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为了进一所好学校要进行选择,这时候我们的思考方式是:大家公认的好学校就是好选择,或者说,排名靠前的学校就是好选择,可是这么想真的对吗?真的是适合自己的选择方式吗?我想未必,失败固然比成功的多,只是我们很难看到别人的失败。接着,到了毕业季,我们开始选择工作,然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们开始选择伴侣……我们不断地做着大大小小的选择,同时,这一切的选择又都基于我们的思考,可我们的思考并不是自己的,更像是其他人的“盗版”罢了。
良莠不齐的信息需要我们去鉴别
不要再怪罪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它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结果,就像中生代去,新生代来。我们被大量信息笼罩着,过度的知识焦虑也是这个时代的“疾病”,在我看,这一切都源于我们不会清晰的去思考和鉴别信息,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升级的最大难题——知识焦虑》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思考能力的强弱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危机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很多人,可能再过不了多久,就会面临它发展的一个“引爆点”,在这之后,人工智能是以指数级别的趋势“野蛮生长”,那个时候可能会出现的是:中间被掏空,两端被细化。“中间被掏空”是指,像什么会计、财务、普通的程序员等有大量的社会需求但是职业螺丝钉化的岗位,将被人工职能取代。而位于“两端”的职业,如:顶尖的程序员、城管等岗位反而更加稳定,甚至需求量会变大。
有点危机感总是好的,谁都不想被这个时代筛选掉,努力去提高自己思考能力,虽然做到“创造人工智能”恐怕只有少数人,何况这也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追求的,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让人工智能为我们所用。当然了,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至少要有个前提,那就是比它强大。
二、这才是我们要的思考
我所认为的思考的本质就是:“了解一切事物的底层规律”,就像带幅眼镜看世界,世界还是原来的,只不过在我们眼中更清晰了。
做到“看清事物本质”不够,我们还要做到:思考自己的“思考”,因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常常带有主观认识,与其真实情况存在偏差。同时,想让我们的思考更接近“真相”,也就需要让“思考‘思考’”的能力更强,这种能力有一个新的学名,叫“元认知能力”。我们的大脑是“独立”与我们本身存在的,我们要“灵魂出窍”地看这个大脑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做的结果,除了更能看清楚这个世界,也让我们更看清楚自己。
最正确的思考方式是什么?
1.调用自己习得的知识去解释这个新的事物,用已知理解未知。
2.再用思考去审视我们理解新事物这个过程,也就是用元认知去审视自己。那么这两个步骤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问题一:习得的知识无法完整、正确且准确地解释新事物
问题二:元认知无法完整、正确且准确地审视整个思考过程
这样一来,补充知识和提高元认知就是关键。知识靠学习获取,元认知靠“思考”和学习获取,于是就引出了学习最重要的手段——阅读
三、为什么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手段?
文字是传播最广、成本最低的载体
语音、视频是现代社会一种新的载体,除了它自身对设备、环境等的要求外,它的传播限制也很大。比如说,它的形式限制了人们的“思考速度”,当你看一段文字时,你可以倒回、逗留、放慢或者加快,而声音要做到这样还需要花额外的精力去控制,反而会降低效率。所以,在大部分工作和学习状态下,文字接收比语音接收更高效、更自由。那视频就更不用说了,它不仅需要人们动用听觉还需要动用视觉,在我来看是效率最低的一种。
除了学习现代的牛人和大咖,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学者和老师们的智慧更需要学习,而那些“原汁原味”的精华都被记录在了书本里
我们大概能达成一个共识:通过改编原著而创作的影视作品都很难取代这本原著的价值,最多也就表达个重点,这是为什么呢?和上文说的道理一样,是因为理解偏差。所以说,书能自己读就自己读,书能看原著就看原著,这前提当然要有:掌握阅读这种重要手段了。
阅读让我们更了解世界
我猜,任何人都希望更多地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人就算没有视力,也会刻意地把听到的声音转化成视觉信号,在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古人云:“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书籍是让我们了解世界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爱一个人肯定会去了解她,同样的,爱上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先了解这个世界,阅读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
到此刻我码下这些文字,我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傻乎乎的小白,不过我坚信能通过阅读和思考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时,如果还帮到了你,那真是一举多得的事,从现在开始一起刻意训练吧,毕竟咱们是同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