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要反复读。利用上午的有限时间,重温魏勇的《用思想点燃课堂》,读到《中学历史的四大痼疾》这一篇,对其中提到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下面的内容,都摘自书中。
一是臣民意识。
“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李慎之
公民意识:建立在“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基础上;臣民意识:就是服从意识。
教师必须服从于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服从于教材标准,所谓开放式命题,不过是披着羊皮的狼,一旦言论违背主流观点,学生必然接受分数惩罚。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不是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真相,不是刺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关注,而是千方百计,避免学生成为自由思想者,一门心思惦记着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正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瞒和骗的教育。中学生应不应该是自由思想者?在先进国家早已经不构成争论,在我们的臣民教育影响下,却构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尤其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孩子的心灵尚未舒展,就已经僵化。
二绝对的唯物史观
史观有很多种,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等,近几年大热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之一是唯物史观。大大小小的历史专家讲座中,我们听到很多要坚持唯物史观的话。唯物史观确实有很多合理性,但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除了唯物史观,教学中能不能有其他史观呢?
唯物史观中认为,每当社会需要一个人的时候,他总是会被找到。魏勇说这是彻头彻尾的胡扯。他文章中批判了“拿破仑的出现是时势造英雄,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另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出现”的观点。反问:为什么19世纪的中国和印度,没有一个伟大的人物起来团结全国,反对西方列强呢?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的伟人在哪里?
基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历史教学中都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也就是告诉学生,无论历史事件有多么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他的根源一定落脚于经济层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把社会历史发展对经济的依赖夸大到了不适当的程度,经济绝不是所有社会现象,历史运动的最终的唯一的根源。而在历史唯物主义下,我们每个人都用不着自己思考问题,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替我们预先想好了所有社会历史问题的终极答案,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依葫芦画瓢,不这样思考问题,你就不得分,你就将在考试中被淘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