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5:用心做好以人为本的大文章

--我看新时代的执法

犹记井冈山上红米饭南瓜汤的质朴,犹记宝塔山下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厚意,犹记白山黑水间、大漠戈壁中无数党员不计私利、不问得失的奉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保障人民利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把“保障人民利益”落到实处,始终做到以民为本、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要在优化体制机制上走新路。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我们才赢得了亿万群众的支持与信任,获得了力量之源、执政之基,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以人为本的执法,需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从理念方法的标准化,到12345等反馈渠道的多元化,从理顺权责机制到发布督办办法,从对推诿超期的“零容忍”到“一号受理,一次都不跑”……转变工作思路,以市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方能干群一致,上下同心,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最大程度凝聚共识,画好社会治理的“同心圆”。

执法为民,要在情与法的平衡上把稳舵。中国自古以来有“礼治”的传统,“人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悠悠岁月中的一种温暖情结。然而,执法为民,绝不意味着可以在执法中模糊“情”与“法”的界限,让“人情化”执法触碰法律,扰乱秩序,带来“情谊无法持久,法律为人情所伤”的恶果。苏章推崇清明廉洁、秉公执法,对老友依律治罪的佳话流传至今,堪称执法者拿捏“人情与法治”尺度的蓝本。人性化执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执法,而不是放弃执法职责、放任违法行为、包庇纵容违法相对人,不能借人性化之名,行“以情代法”“情大于法”之实。只有按照法治思维、在依法行政的框架内进行人性化执法,才能行稳致远,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执法为民,要在群众工作能力上求突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近年来,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拉开帷幕。而现实中,一些执法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企图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管理、规训老百姓,背离了群众路线,损害了党的形象,割断了与群众血脉相连的脐带。无论老街改造时的绣花功夫,还是“一户多宅”整治中的耐心解读,亦或是放管服语境下的“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群众工作能力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每个执法者与群众接触的点点滴滴。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打造新时代执法队伍,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将“以人为本”的主旋律贯穿始终。在中国故事的下一页,还是这些已由岁月印证过的老理儿:好日子要一起过,好前景要一起奔。倾听民声、执法为民,以百姓之心为己心,方能迎接社会善治的光明未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