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无戒学堂张铁钉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在读书之前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身份、人生经历。明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是在经历了什么了的情况下进行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就像老师说的,村上春树出生日本小资家庭,从小就受到不错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曾经读过《挪威的森林》确实是感受到村上身上弥漫的小资情调。作者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的写作角度和视野。
另外学习了写作两种新的形式:拆书稿和讲书稿。
拆书稿是有固定格式的。并且这个固定格式是通用的。也就是不管你给哪个地方写,格式都是一样的。
文章开始,是引入。一般而言都是由名人名言,小故事,热点等内容构成。引入部分一般要二百到三百字。来告诉读者们,为什么我们要来拆这本书,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能够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介绍。大概在一二百字内。主要是说这个作者的权威性,来证明这本书确实有价值。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列下这本书拆成了几部分,也就是俗称的小大纲。
文章的第四部分,也就是俗称的正文了。正文也就是你所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要对应第三部分所说的大纲。一般来说,正文部分分为三到五个章节就可以了。
文章的第五部分是总结,大概的总结一下,字数在400字左右就好。带着读者进行正文的回顾。
文章的第六部分是结束语。非常简洁,100-200字就好。最后写上感谢语,比如谢谢观看,我们下期再见。作为结尾。
讲书稿的格式:
第一部分,也就是对书进行一个笼统的介绍。
第二部分,也就是引入部分。引入部分依旧是向读者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看这本书,这本书能够解决我们在现实中的哪些问题。
第三部分,是全书介绍和作者介绍。
第四部分,大纲,听书稿的大纲不需要拆书稿那么刻板。
以上便是最新学习到的内容,有机会就要多多的练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