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 序言
批注:一、人性的理解 6-7页
时间:2021年11月5日星期四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
【教师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这点教师要引起重视,把握好分寸。】
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点呢?区分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基础又是什么呢?答案是,符合社会利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值得称道的个体成就与社会无关。那些我们认为是高贵、高尚的行为,不仅对于行为者自身,而且对于社会也同样具有价值。因此,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或者说,要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
【区分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基础是符合社会利益。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要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
那些不懂得社会情感为何物的孩子,将会成为问题儿童。这些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还没有被引向对社会有益的方面。母亲对儿(第9页)童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的发展至为关键,母亲要适时地发展和扩展孩子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
【不懂得社会情感,将会成为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被引向对社会有益的方面。母亲对儿童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的发展至为关键,母亲要适时地发展和扩展孩子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肩负的责任重大,对孩子倾注的价值理念、人生追求等又重要的意义。】
按照阿德勒的理解,人不得不过一种社会性的生活,这是思考儿童心理和教育的根本起点,甚至连人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也与社会密切相关。完全独居的人根本不需要逻辑,或者说,他对逻辑的需要不会多于任何一个动物。另一方面,一个人若不断地与人接触和交往,他就必须使用语言、逻辑和常识,因而他必须获得和发展社会情感。这也是所有逻辑思考的终目的。
【按照阿德勒的理解,人不得不过一种社会性的生活,这是思考儿童心理和教育的根本起点,甚至连人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也与社会密切相关。而他的语言、逻辑、常识也在与社会的交往、与人的交往中不断发展。】
我们也许要问,社会情感是否比追求优越感更加接近人的天性?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这两种心理在根本上拥有相同的内核,个体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个体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都是源自自卑感。】
个体在追求优越感和社会承认时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例如,身体瘦弱的儿童可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增强体质,这些愿望和行为便成为他生活风格的一部分。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个体在追求优越感和社会承认时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
一个人在四五岁的时候,生活风格就大体上定型了。阿德勒提出过四种主要的生活风格。(1)支配—统治型,这种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过于强烈,甚至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想通过控制别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2)索(第10页)取型,这种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总是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总是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3)回避型,这种人缺乏解决问题或危机的必要信心,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常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之中,并在其中感受到虚幻的优越。(4)对社会有益型,这种人能够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民主风气浓厚的家庭。这四种生活风格中,前三种是适应不良或错误的,只有第四种才是健康的和值得推崇的。
【在这四个风格中,“对社会有益型”才是健康的和值得推崇的。而前三种生活风格都是适应生活、社会不良的或错误的。“对社会有益型”的孩子如何培养?阿德勒说这种人能够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民主风气浓厚的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的,让孩子阳光、自信、果敢,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