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试帖诗之“双壁”
文/竹溪云山
文学史上有乐府“双璧”,指的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在古代科举史上,也有试帖诗的“双璧”,这就是唐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和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从唐代以来的科举时代,应试命题诗文浩如烟海,而这两首硕果仅存,足见其动人之处。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的余雪,山峰与阳光的向背,积雪消融的暖象,与城中暮寒的对衬,联想到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举子心凉。全诗精练含蓄,意境幽远,给人以凄清之绝美。
据《唐诗纪事》记载,这是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这次未被录取。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被后世赞为史上最好的应试诗,且成为入选《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一首应试诗。
说到祖咏的“意尽”,清代张潮在其《幽梦影》里,也记载有类似感受,虽未“意尽”,但也无法续对:“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为“乡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于后来续上句否,也不得而知。
祖咏的另一首诗《望蓟门》也很著名,描写边塞沙场,风动声色,令人震撼,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祖咏与王维交好,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
祖咏后来还是进士及第了,但长期未授官,后虽入仕,又屡遭迁谪,后归隐,以渔樵自终。
另一首是晚了祖咏二十余年的,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
省试,唐代由尚书省礼部举行的考试,即进士考试。这次考试题目是“湘灵鼓瑟”。
明代王世贞说:“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艺苑卮言》)
这首诗的神来之笔,便是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朱光潜先生说:“钱起的“曲终人 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廿多年 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这两句诗的佳妙究竟何在呢?我在拙著《谈美》里曾这样说过:
这是三年前的话,前几天接得丐尊先生的信说:“近来颇有志于文章鉴赏法。昨与友人谈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大家都觉得好。 究竟好在何处?有什么理由可说:苦思一夜,未获解答。”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 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 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
《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苏轼也很喜欢,曾化用此句,写“人不见,数峰青。”
钱起早年也曾数次赴试落第,但这次倒很幸运,凭借《省试湘灵鼓瑟》这首诗中了进士。
他虽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但似乎并非“网红”,他倒是有个侄子,大书法家怀素和尚很出名。
钱起后来出任过翰林学士,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仕途上比祖咏幸运些。
钱起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诗思竹间得,道心松下生。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
有唐一代,天纵英才,名家荟萃,台湾美学家蒋勋说:“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彼此约定一样同时诞生。”(《蒋勋说唐诗》) ,闻一多先生称它为“诗唐”,即诗的唐朝。
钱起在其中也许并不十分彰显,但却也算得上是一位独领风骚的诗人。
一20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