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货之光”,华为的一举一动牵动广大网友的神经。从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的一封致员工的信”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到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面对困境时得云淡风轻、应对自如。
不难看出,华为花费15年的时间研究芯片,未雨绸缪、布局未来。如此,才有后来的底气处变不惊,尽显自信底色。
居安思危,放眼未来,这其中体现的正是一种“长线思维”。
一为人处世,需要长线思维
相传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自己的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从外国赎回了一个籍贯是鲁国的奴隶,但却没有向国家领取奖金。
对此,孔子说道:“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於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大概意思是说:子贡,这是你的过失。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现在你若把这个“规矩”打破,日后国人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则会被当做贪财、不义之人。
若不领取赏金,虽会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这对一些平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也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容易只考虑当下、高估短期的收益,而忽略长期的价值,最终屡屡受挫。一旦当你加入时间这个维度,用“长线思维”思考问题,那大部分事情就容易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二投资,需要长线思维
关于投资,巴菲特曾言:“投资中最关键的是找到未来十年能够持续增长盈利的公司,而不是找到价格好的便宜股票!”
研究巴菲特的投资之道,不难发现,巴菲特对“长线投资”极为偏爱,并着力投资绩效优良和有很大发展潜质的企业。
关于长期投资,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没有做好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 10 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在他看来,从短期角度看,利率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以及投资者心理等因素都会影响股价波动。
因此,想要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做出正确预测和投资决策几乎是不可能事件,但是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趋势才是最终控制股价的因素。
在对股票的选择上,巴菲特专注于那些“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了的股票。一旦选定,他就会永远地持有它们。同时,长期持股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够减少交易次数,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加税后利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巴菲特将“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列为永久性持有股,并从中收获颇丰。
说到价值投资,还有一位必须提到的古人,他就是白圭。
在发大水之时,他大量购买木车,很多人不理解,嘲笑说:“你购买这么多的木车干什么?谁会买呢!这到处是水,难道推着木车到水里去?”
可大水退去,人们需要耕种,木车就成了重要的工具,白圭把低价买入的木车以几倍利润的价格出售,从中赚取利润。
白圭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价值投资,木车在水灾之年,由于没有销量所以价格暴跌,甚至都要亏本销售,木车的价格远远低于了他的真实价值。当需求增长时,木车的价格由于需求增加而成被增长,从而赚取巨大的利润。
巴菲特、白圭的价值投资体现的正是一种“长线思维”,在他们看来,相比较于短期利益,产品潜在价值更具吸引力。
三公司经营,需要长线思维
身为全球富豪榜的“常客”,亚马逊CEO贝佐斯是“长线思维”的真正代言人。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长线思维?贝佐斯的观点是这样的: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1997年,他在第一封致亚马逊股东信中写到:“我们要以长期的眼光经营这家公司,我们要把注意力极度聚焦在客户身上,比起短期的利润和华尔街对股价的反应,我们更在于公司长期的领导地位,哪怕一些投资暂时看不到盈利,如果长期有益,我们也会大胆去做。”
在对公司的估值方面,比起大对数公司估值模式:利润×倍数,贝佐斯从1997年开始,采用的公司估值模型是: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在生命周期内(长期)可以创造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总和。
为什么是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简单地说,它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扣除企业支出的差额。
贝佐斯认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利润不是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自由现金流,你有多少钱能够支付到对未来的投资上去,这才是决定公司价值的最核心指标。
当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相悖的时候,你会发现,贝佐斯不会过多顾忌财务报表上的利润,而是把它投入到未来,即Prime、FBA、仓储货运、AWS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长线思维俨然已经成为这家创立20余年的公司的核心信条。
以“长线思维”牺牲利润获取增长,打破了原有的游戏规则。这就是贝佐斯与众不同的经营观:所有只能产生短期利润的项目都不重要,无论现在赚多少钱;能够产生长期现金流的项目才是重要的,无论现在亏多少钱!
用“长线思维”经营公司的,还有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
1985年12月,时任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随后,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对此,多数职工认为这些问题无伤大雅,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张瑞敏却宣布要把这些冰箱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用“长线思维”思考问题,不为当前蝇头小利所动,追求持续发展。在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从一家不知名小厂,一路高歌猛进,进阶为家用电器品牌的佼佼者。
人生漫漫,有时候回报周期真的很长。学会用“长线思维”指导自己的做事方式,不为一时的失败气馁,也不为一时的利益沉溺。将心智调整为“长线模式”,去适应不确定的世界,如此才有更多的可选择权,跑赢人生的“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