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外地人,想让我带她观赏王金庄的石板街,满衔石头有什么可看的,再说,我忙啊,那有时间带她逛街?她说她是邯郸日报社的,看她人生地不熟的,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我就答应了。一路走在石板街,拍了很多优美的照片。
回到邯郸后,又打来电话,还要来,让我再次当“导游”。这次来了,她悄悄地跟我说,想石板衔想得夜里睡不住。王金庄的石板街怎么给了游人这么大的兴致?
记得北京团队来的时候,从余角岭下来,距晚饭还有一点时间,孙老师利用这个小空档,也带赵天宇游了石板街,生怕天宇回了北京而没见到石板街留下遗憾。
王金庄人在这街上走了几百年,磨得油光明亮,没人太在意。这条石街,长不过三里,宽不过七尺,仅能供毛驴驮着驮子单行,两驴相遇,一驴还得躲到胡同里让开道儿,另一头驴才能通过。通开盘山公路后,又在河里修了宽阔的柏油路,外边的人来了,对又宽又平的现代公路似乎没多大兴趣,对石板街却情有独衷,又是写文,又是拍照,文章一篇篇出现在报纸杂志上,上了百家号了都。
这些文章高手把石板街写得如诗如画,我们本村人也禁不住返回来重新审视。
他们说,
古老的石板街,绵延结续着宋元明清到现代的历史。曲折蜿蜒,小巷幽深的感觉很美妙。许多古老的沿街房宅门楣上都有题字,古韵悠长:“德为邻”、“致中和”、“梅松竹”、“懋厥修”,深山出大儒啊。
走在王金庄古老的石板街上,仿佛走在时光遂道里,承载过几百年脚步的磨蹭,石道光可鉴影,似乎可以从那些陆离的光影里,看到先民踌躇的脚步,可以听见毛驴嗒嗒的蹄声。走在王金庄见得最多的就是毛驴,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拴着个毛驴。早晨或傍晚时节,王金庄街头不时可以看到村民牵着毛驴悠然的走过。
石墙老旧沧桑,记载着王金庄的历史。走在石板街上,常常会看到三五个老人坐在石门台阶或街道的石条上,垫着草帕,聊着外乡人听不懂的故事。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好奇地看着我,好心的村民会主动搭话,问你从哪里来。你要打听个事,会有很多人为你回答,乡声淳朴,民风厚德。
静静地一个人走在古老的石板街上,感觉着晃然隔世的遥远。王金庄的石板街两边小巷纵横,台阶绵延,石屋挤靠在一起。突然间的阵阵花椒香味飘来,哦,那是油坊在用古法榨制花椒油。
曾记得,上学时,电影《艳阳天》在一街扬树嘴拍摄,我们班的部分同学被选为群众演员,村里第一次拍电影,观看的人塞了一河,比看正式演出还人多。拍摄人员在高高的支架上旋转拍摄,演员在石板街上认真表演,一个镜头要很多次才能成功。摄制组的人饿了顾不上吃饭,就在石街上吃起了干馍馍。现在的游人,总是要在这里拍个照。
三街这处石板街,是世界著名版画家徐冰当年创作《石村》的地方。现在变得没了原来的模样。
过去穷,石板街上这里一堆柴草,那里一堆乱石,不远一个粪坑,公社张书记三令五申要求清理,用红漆打上记号,工作很不好做。如今的王金庄人即将成为全球公民,思想意识普遍提高,街道打理得干干净净,为自己,也为世界管理好这一份独特的石板街文化遗产。
看吧,街上的驴儿摇着耳朵,甩着尾巴,迈着优美的步伐,弹奏着叮叮咣咣的清脆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