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年,工作四年,见过太多的朋友身陷迷途:
有的朋友以为只要通过努力,得到上司的认可和垂青,就一定能够升职加薪,所以朝九晚九成了常态,几年过去却依旧只能住在六环外的小隔间里,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
有的朋友以为只要讨好他人,结交足够的人脉,就一定能获取更多的机会,所以他们总是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因着别人的喜悲而喜悲,却发现自己永远只能帮人打下手;
有的朋友以为只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就一定能够变得更加“值钱”,所以几年过去,他们做着最好的PPT,执行者最完美的方案,却发现职业的天花板悄然来临;
我知道无数年轻人正陷于类似问题的困境和迷途中,有的苦苦追寻却找不到答案,有的花费无数去学习充电最终却没有看到收入的增长,还有的干脆放弃思考沉浸在忙碌的假象之中。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困境我很苦恼,也很内疚。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但是我们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却是在适应一种稳定态的生活,甚至直至大学所接受的一点点职业教育,也是十几年前的老式思维。
话休烦絮,我们来认真剖析一下题目中的问题:
薪资,是员工向所在组织提供劳务后,获取的报酬。
在这个概念里,薪资和努力、人脉、知识技能统统没有关系,之所以我们觉得薪资和这几点因素相关,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们它们相关,而且从我们有限的经验来看,它们的确是相关的。
然而,在这些东西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刻和宏大的东西影响着我们的薪资收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剖析的主题——是什么影响了你的薪资收入?
一曰趋势;
二曰人均产能;
三曰人脉;
四曰技能;
趋势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我们从小是看着大闹天宫长大的,骨子里就有着一股斗天斗地斗神佛的桀骜。恁他狂风暴雨,我只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种品质无疑是值得敬佩的,但在时代的洪流中,趋势的力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智者因势利导,就像大禹治水,疏堵相合。
乔布斯是我最欣赏的产品经理,他创造了一款超乎想象的移动设备,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即便如此优秀的人,他也并没有选择在迟暮的钢铁、轻纺织等行业去改变世界,而选择了顺应时代潮流的移动互联网。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没有乔布斯,智能设备时代依旧会来临,最多不过晚上几年而已。
同样,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弱小的我们,无论有多么大的梦想,也必须要顺应趋势,才能获得最快的成长,所谓顺水行舟舟自行。
那么趋势在哪里?
十到二十年以前,趋势在人口数量红利。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一切都是时代的趋势:住房、衣服、饮食、出行相关的一切行业,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无不是在画地圈人,争夺人口数量。
到了今天,人口数量红利几乎消失殆尽,下一个趋势必然在人口质量红利。凭心而论,正在读文章的你,想不想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呢?更好的教育、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美丽自信迷人、更多的财富和保障、更多的休闲和娱乐,这些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吗?
时代所追求的,即是趋势。
趋势在哪里,时代的浪潮在哪里,人才和资本就聚集在哪里。
时代的浪潮打在了这些领域上:教育、互联网、健康产业、美业、保险、养老,,等等。如果你已经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恭喜你搭上了时代的列车,如果你尚未了解过相关产业,不妨抽出周末的时间多了解和学习一番,,以上列举的六大领域,都致力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或生活品质,必然处于未来五至十年的浪尖风口。
诚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是引领趋势的领域,只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它们需要的技能要求太高。当然也鼓励有志者在这些领域奋斗,你们造福的将是未来30年的国家和社会。
我本人痴迷于互联网教育,目前处于互联网+教育两大领域之中,,业余时间也非常关注健康、美业和保险,并投身于其中获取一部分被动收入。
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卖保险和卖保健品、化妆品是十分低级的工作,因此非常排斥从事这样的工作。
这样的思想是十分危险的,时间已经证明了,我们所怀有偏见的,都将我们踩在了脚底下。改革开放的下海,90年代的外企,21世纪初的电商,无一不是饱受世人的偏见和冷眼,最终当人们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时,市场已经天翻地覆,时代的洪流早已远去,机会也早已不在。
人均产能
人均产能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
我听到很多人抱怨,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对公司的价值和贡献也并不少,我们领导人对我也特别好,但是为什么不能给我加薪呢??
有很多人因此怨天尤人,得出了老板总是会“画大饼”的结论,认为老板贪婪、自私、不体恤员工;也有很多人认为,员工本身也一定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太过于看重短期利益。
我不想陷入这样的争执,我们来看一些更为宏观的东西:
老板能给你发薪资的前提是什么?一定是团队本身能挣到钱。而团队的挣钱能力,是用“人均产能“来表示的。
我上一家公司是纯技术公司,人均产能超过120万,即便我们有一个黑心老板,只愿意把20%发给员工做薪资,员工的平均薪资也有24万;
而在K12教育领域,特别是1对1教育领域,员工的人均产能往往只有十几万,即便老板再怎么大方,一分钱不挣把营收全部发出去,员工平均薪资也就十几万。
我有很多朋友一直致力于从事大学生职业教育,凭心而论,这是一份有情怀的职业,希望帮助所有的大学生获得一份更好的职业,走上一条成功之路。
但是,大学生是最贫寒的群体之一,家长没有为职业教育付费的意识和意愿,学生没有消费能力且极其乐意蹭免费的资源。这样的行业人均产能极低,没有人能够奢求获取高额的薪资回报。
当然,总有一些“精英主义者”认为:无论怎样的行业,只要你足够优秀,总是能获得很好的收入。这句话我是认的,因为我们身边就存在着这样的精英人物,即便在大学生职业教育领域,也有着月入十几万的销售人员,,即便在不断下行的楼市中,依旧有人做得风生水起。
我欣赏这样的人——哪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也会争得第一——这是一种魄力!
但与此同时我还想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走那条跨海大桥呢???
我本科是金融系的,毕业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教育领域,大家提起某某某老师自己创业或者在网校授课,年入百万或者数百万,总是一脸仰慕的样子。
一开始我是不能理解的,因为在金融领域,我们对自己未来能年入百万或者数百万都深信不疑,金融领域有句话叫做——你毕业后第十年的月收入应该是你第一年的年收入。
后来我就理解了,因为在教育行业,天花板来得太快太低了,作为一名机构老师,三年以后就达到了职业天花板——年收入一般不超过20万。除非自己创业或者真的讲课讲的非常优秀,才有可能突破收入瓶颈(能做到这点的人又极其稀少)
这不是因为老师不够努力或者不够智慧,而是因为教育的属性是出售时间换取价值,而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所以老师的产能天花板也非常低。想通了这点,老师的人均收入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多提一句,我依旧奋战在互联网教育第一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我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极大的提高老师的“生产效率”,提高人均产能。一个行业,只有能让人挣到钱,才会有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入,才会有希望。
人脉
许多职场人喜欢鼓吹人脉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很有道理。当然了,也很没有道理。
和能力(社会成就)相匹配的人脉是有用的,和能力(社会成就)不相匹配的人脉只是心理安慰。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人脉”放到第三位的原因——我相信,能够充分理解【趋势】和【人均产能】这两个概念,并能够在自己的职业选择上加以灵活运用的人,“能力”一定是够用的;假以时日,也必然会有很高的社会成就。只有这样的人,才谈的起人脉。
当然了,我仍旧鼓励每个人多花点时间去社交,去参与积极有趣的社交活动,认识不同行业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人,这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巨大帮助的。
此外,并非那些社会成就比我们大、社会地位比我们高的人我们就完全高攀不起,很多时候这些人更喜欢看到有闯劲、有思想、肯努力的年轻人,他们很乐意帮助我们,这些人也许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导师和贵人。
人脉,无比重要。但切莫陷入虚幻的假象之中,阿斗,就算有诸葛亮在,还是扶不起。
技能
上一条我们刚说了,能力 > 人脉,为什么这里要把“技能”放在最后一位呢?
你答对了~因为技能 ≠ 能力!
这个社会上是有因为 PPT 做得好而月薪两万的人,这也是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喜欢鼓吹的故事。但是我们如果只是 PPT 做得好,那么所有的人找我们都只会是为了做 PPT ,试问一下,这样的技能是你的优势还是你的限制条件呢?
一项过硬的本领能帮助我们生存下来,但却无法让我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因为熟练于一项技能就和流水线工人熟练于拧螺丝一样,终身只能作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就好像做饭,熟悉洗菜和炒菜都只能做帮工,只有了解所有的工序、用料并能够独立或指导他人完成菜品的制作,才能成为大厨。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所有重复性、技能性的劳动将很快被取代,任何一项技能都无法保证我们终身无忧,,只有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让我们不被社会淘汰。
这一篇里没有提到【能力】,如果非要加入进去,【能力】应该排在第三位。
但是【能力】这个词很虚,对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很难精确描述。当然了,私以为,能够看到【趋势】、有【人均产能】思维、知道如何获取并维系有效【人脉】、不迷醉于单一【技能】的人,已经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了。
后记:
为了各位童鞋们能更好的理解趋势、人均产能、人脉和技能这四个概念,我写了一个小故事,链接附在这里:
关于薪资收入,你所知道的都是错的(附录故事:过桥和打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