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土话有言,闲得学驴叫唤。农耕传家的乡邻,认为只有那些能填充肚子能保持体温的事和物才是值得忙碌的,除了温饱,其他皆是闲事。这种观念到了现今,虽不能说断根,但付出了劳力或金钱总要换回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算实在的想法还是大有市场。在这样一个人心顽固的地方做文化实属不易。
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容易,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却难,提升一个地方的经济地位立杆可以见影,建立一个地方的文化地位却需要多代人的努力。例如周庄,例如深圳。
一步街一线天只能说明周庄狭长的街道两个胖子见面时要侧身才能走过,达官贵人肯定不会来这仄仄之地显摆。能看过眼的赵厅也就五进院落,后花园中园林布局不大,只有处规模不大太湖石砌就的玉燕峰,几个平方层楼高度。沈万三后人修建的沈厅五进七门,私人码头倒是不错。
四条井字排列河道可容两条小渔船并行,部分仅可一条通过。十四座石桥中有名有景有故事有记忆的双桥,连同富安桥和外婆桥都是不显贵的小石桥。
周庄实景中实在拿不出多少有含金量的自然和人为景观可供津津乐道,如果真要追根溯源周庄历史,远到明近到清,对我这样一个从十三朝古都长安远道而来的人来说,这一搾长的历史实在微不足道。
但它却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位于蚬江街11号的吴逸飞的家是这片水乡赠予已故恩人的崇高礼遇。这处私塾旧址又名沈氏义庄小学,陈列了逸飞先生部分写生、文学手稿和衣物,还有短暂借宿时的生活痕迹,不是十分丰富。
生于宁波的吴逸飞早年擅长人物肖像油画,自费留美,靠卖画谋生,并不如意。他的好友杨朋义在别人家玻璃板下发现了张发黄的周庄水乡照片,却没有人能说清那是什地方。等终于找到底板上的周庄后,杨才把几十张黑白照片远渡重洋寄给在国外苦无出路的陈逸飞,附信建议其改画山水。一代才子盯着故乡倩影,远在他乡描摹。之后又返回故里实地写生,才有了一方一圆的双桥特写《故乡的记忆》。时光定格在1984年。之后,周庄随着这幅画作声名鹊起。
周庄借了文化的力量取得了经济的成功,文化的价值用另一种形式呈现并得到认可,但对当地文化的推进有什么大的成绩,目前尚且没有看到。比周庄名气更大的深圳,全国人都知道它的经济份量,也明白它文化底蕴的厚度。
这几日,铜川有了些大动静,和谷先生力推的黄堡书院在漆水东岸成立,文人雅士咸聚,贾平凹先生更是离开长安北上,在雪野中的黄堡留下"其命维新"的希望。文化带动旅游的想法有可能实现,比如周庄。但文人雅集不足以定位此次活动。文化的高度永远是一个地方的高点,铜川在历史上不缺这些高点,书有柳公权,画有范宽,佛有玄藏,医有孙思邈,文却空缺。黄堡书院的使命,若能在文化发展中点化众生,育出大家,在百年之后补齐这一短板,今日之事,赫然可列史册。
斗胆将去年旧日小文修补,以祝黄堡书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