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孟子谈到每个人都有不忍别人受苦的心,并且举了“孺子将入于井”的虚拟状况之后,引申一段说法,他说:“由此看来,没有怜悯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这四种心所描写的,是人的本来状况,就好像与生俱来的能力似的。
要具体实践这些能力,才可算是行善,所以孟子特别称之为“端”。他说:“怜悯心是仁德的开端,羞耻心是义行的开端,谦让心是守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明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能行善,是伤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能行善,是伤害君主的人。”由此可见,人可能行善并且应该行善,但是人并不是本善的。
结论则是:“所有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要去扩大充实它们,就会像柴火刚刚燃烧,泉水刚刚涌出。假使能扩充它们,足以保住天下;假使不能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这些话说得很清楚,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人的善行来自心的四端,亦即行善的力量是由内而发的,若不扩充实践之,则无善可言。因此,他的观点应该是:人性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