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识陈子昂,是在当老师时,跟学生讲了他的诗歌。
就是那首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初看这首诗,只觉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意境开阔雄浑,算是上乘之作,但很难引起共鸣。
而如今,随着年岁渐长,慢慢读懂了那孤寂悲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陈子昂。
正所谓“初读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2
说起陈子昂这首光照千古的杰出诗作,还要归功于一个明朝的才子。
他就是杨慎。
明朝有所谓的“三大才子”,杨慎居其首。
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世人皆知!
杨慎在研究历代诗文时,发现了陈子昂的一首小诗。
然后就把它摘录下来,发了朋友圈。
就是这首《登幽州台歌》(题目是后人加的)。
有这位大咖推荐,各路文人墨客纷纷点赞、转发、评论。
一时间,这首诗和它的作者陈子昂风靡起来,迅速霸占各路新闻栏目的头条。
在后世历代学者中,纷纷推崇这首诗,把它认为是初唐时期一流作品。
3
说起初唐的诗坛,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F4超级组合——初唐四杰。
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此四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天才!
王勃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
世人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
骆宾王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写出《咏鹅》。
陈子昂其实跟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总感觉陈比这四人的时代稍晚。
究其原因是陈子昂虽然也是个天才,但读书晚。
都说“出名要趁早”,很明显陈同学不知道这一点。
作为一个富二代,陈同学喜欢击剑。
击剑也就罢了,还搞得有点过火,不小心误伤了小伙伴。
不过陈同学家里有钱,随便赔点钱也就过去了。
让人不解的是,经过这件事后,陈子昂突然改性了,开始幡然醒悟,决心弃武从文。
此时,陈子昂十八岁。
他把自己封闭在了金华山上的读书台,闭门谢客,专心读书。
不得不说天才就是天才,短短两年的时间,陈子昂便已经博览群书,文学功力突飞猛进,遂 准备出川入京,参加科举考试。
后来进京,通过一些炒作手段,顿时让自己名声大噪。
不过陈同学确实有才,一考就考上了。
4
陈子昂生平暂且不表,单说他的诗歌。
陈子昂的孤独,个人感觉由来已久。
他一直独立于当时的文坛之外——
当时的文坛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李峤为代表的主流诗歌派,专攻宫体诗,声律协调、工整精丽,弘扬主旋律;
一派以初唐四杰为首的非主流派。
而陈子昂,不属于任何一派,独来独往。
让人奇怪的事,同为诗歌牛人,陈子昂没有跟四杰产生任何交集。
另外,唐代诗人,动不动就喜欢搞齐名、并称。
我的学生以前天天叫苦,要背这么多文化常识,其中就有各种齐名、并称。
像“李杜”“小李杜”“元白”“王孟”“皮陆”等等。
而陈子昂没有,自己玩自己的,显得尤为孤独。
5
陈子昂热衷官场,总想有点建树,表现得相当积极。
只可惜话太多,遭人烦了。
他支持武则天上位,写了《神风颂》和《上大周受命颂表》来制造舆论。
短时间内效果不错,只可惜后来确实话太多太直,“言多切直”,被武则天嫌弃,最后下狱。
陈子昂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祸从口出”!
6
陈子昂想着,在搞文学方面走不通,不应放弃,应再次努力,可以去立军功嘛!
“感时思报国,拔尖起蒿莱。”
可惜他的上司不给力,是个怂包——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
武攸宜看着陈子昂不爽,数落他道:“你一介书生,带个毛的兵啊!回去舞文弄墨吧!”
于是把陈子昂由管记贬为军曹。
7
在这段人生的低谷里,陈子昂独自登上幽州台。
想到古代先贤燕昭王以礼贤下士,建黄金台,慧眼识珠,任用乐毅等著名人才。
把酒临风,想到自己的身世,不免悲从中来,不禁仰天呐喊:昭王安在哉!
一个孤独、悲怆、呼喊着的陈子昂出现在我们眼前,他只觉胸中气闷,想一吐而快,所以就高歌起来。
歌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