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狂欢是我从小青那里知道的书。
不是每个人都有当作家的瘾,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写东西。人群里你发现那个和你志趣相投的人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有些庆幸。
毕竟没有错过。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呢,从我的角度看,比较像村上春树小说里的青豆。独立,自信,倔强,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但还是不能缺了爱。当然是文艺女青年,当然要喜爱跑步,对日本没有抵抗感,读一下断舍离可以觉得於我心有戚戚焉。
去过一次她家,无印良品样板间,靠墙一柜子,全是书。
这样的女孩子当然不可能不读书的。内向型性格,这是我在她朋友圈里读到的她的书评。
我kindle下来读,不太来感。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自己不是内向型性格。
我对美国风格书的,到目前为止,没有特别让我中意的。原因我觉得和民族性有关系。从我的阅读经历来看,美国人的作品和他们的语言一样,过于肯定。
首先我想说,世界不是美国人看起来的非黑即白。
所以人类的性格也当然不是只分为内向外向。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我看来,是把内向和外向对立了,而且有点儿孩子气。就我个人而言,大多数时候,我的状态是灰色,或者说,在两种性格之间游刃有余:喜欢热闹的人会不会喜欢写作;偏好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想念远方的朋友,想和谁促膝长谈。特别是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在聚会的时候都拿出手机,这是外向还是内向,我们都参加聚会,但其实都在和千里之外的人狂欢,这是内向还是外向。
到目前为止,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用内外向的方式来判断国家,美国,典型的外向型国家:孩子如果不愿意和其他人说话会被带去看医生;日本,责无旁贷的内向型国家,每个人想到的最大的尊重就是不打扰,大概认为文明的最高等级也不过如此。而合上书本以后的中国,只有让我觉得更加的精彩纷呈:我们好像比较难以判断究竟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东北地区是明显的外向,外向到完全可以没有精神世界,所有的细腻情感都可以直接用滚犊子三个字消灭于无形;我国的南方,又好像是典型的内向型性格和市井风格的糅杂体,内向,也存在于中国文人的叙事里。
至于书中说道的很多适用于内向型人格的防御方法,我比较难以苟同。首先,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时候写作并不妨碍在大庭广众下呼风唤雨,这些取决于你的内心觉得是否是享受当下的状态,按照作者的说法,好像内向型人格的都轻度的抑郁,重度的利己,其实人生的每个时刻,切换就好,没有那么多繁琐的事情需要你写成书来捍卫自己的性格,以我对自己的了解,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一个阙值,过了,都不行。
所以就用时间去区分就很好,每天的时间,8个小时睡眠,8个小时思考,8个小时和别人热闹,追求感官的刺激,这其实就是我想精彩度过的人生。
所以关于这本书就先说这么多吧,简单的说,如果按照书里的归纳,我显然不属于内向性格,而从小青的文字里,我似乎也感受到了内向带来的一些问题:一味强调独处,最终还是会让人有点儿疯狂的落寞。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到孩子,觉得自己还是幸福,至少有人在这一刻陪伴你,或者,给你一个陪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