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活上起了一些变化,导致原来每日还算安排的过来的好多工作和学习计划突然就被打乱了。
当妈到现在,三年时间,生活的重心逐渐由最初的完全围着宝宝转,到现在开始试着将关注的交点转向自身。
托了家里两位老人的福,我可以利用早上班一小时和晚下班一小时的时间进行个人的学习。
然而,近日家里经过商议,已经决定近期让一位老人回老家,让外公一人同我们一起生活。小朋友也找了临时的托班,白天有了和同伴玩耍的地方。外公年纪大了,为了减轻他负担,我又自然而然的承担起接送孩子上学的任务。即使放学不用我接,我也必须下班第一时间赶回家陪伴,好让外公可以分身准备晚饭。
这样一来,原来每日固定2小时的学习时间就没有了。
想来现在有些明白为什么都说要在三十岁之前拼事业了,生了娃后,的确好多时间和精力已经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即使没有外界世俗给予的观念上的无形压力,也依赖于亲人实际的支持能力。
那个人学习怎么办?
借助时间管理工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这是必须的。
结合小朋友的作息安排制定自己的作息。比如小朋友早上七点半起床,那么我可以六点起床进行一小时的专栏学习,再准备早饭。八点半把小朋友送入托班,自己也能准时上班。中午可以利用原来一小时的午休时间进行阅读。下午天气好的话可以考虑跑步去接小朋友放学,顺便健身。晚上等小朋友十点半左右睡了后(我家有个精力无比充沛宝宝!),还能有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可以利用。
这么做就可以了吗?
除了挤出个人学习时间外,工作的八小时还必须提高效率。能用十分钟做完的事情绝不要用半小时来做;能用邮件一次说明清楚的,就不要一个个电话去沟通;能用工具自动处理的,就不要浪费人力手动重复操作......
并且,给每天要做的工作列一张清单,按照紧急程度确认优先次序,一项一项做。同时记录完成情况:已经处理完了的就移出清单。还需等待别人处理后自己再处理的,在清单中标明“等待”状态,暂且搁置,直到别人做完后,事件再次被触发,再将“等待”状态改为“待办”,按优先级次序处理。
这么做就可以了吗?
还需要专注。给自己找一个相对安静,不会被打扰到环境。计划写作的一小时就认真列提纲,动笔研磨;计划学习专栏的时候就要只字不差的阅读,认真反馈感想;计划健身的时候,就要每个动作都做到自己的极致,获得最大效果...
这么做就可以了吗?
想做的事情永远太多,想要完成当天专栏学习,想要每天阅读一小时,想要每天英语学习一小时,想要每天健身一小时,想要每天写作一小时......计划很丰满,自己能安排的时间却是那么的骨感!怎么办?再继续“挤时间”么?放弃娱乐,放弃朋友聚会,放弃一切体验享受的时间?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以期做更多的事情,找到自身成就感么?这想法是个深坑!不能跳!即使跳进去了,也得想尽办法尽早爬出来!
得懂得取舍,并放弃同他人的比较。既然有这么多想做的事,那么就分阶段来做吧。给每周的学习计划定个主题吧!比如本周重点放在英语阅读上,下周从书单中挑出一本书进行阅读和读书笔记,再后面一周对某一个专栏进行复盘等等。
同时把自己前进的脚步放慢些,不要同时间支配度上比你更自由的人来比较,专注于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吧。要知道无论多渺小的进步,长期下来,都会形成一定的力量。
这么做就可以了吗?
近日的思考让我发现我的时间管理中还存在一个误区---没有将生活纳入管理。
比如最近在计划的全家旅行,选目的地,订酒店,订机票,订行程计划,这些都是耗时也耗精力的事情,在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现在做的事侵占了我原本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的想法,很想快点敲定,早点做完,结果心越急,麻烦事就越容易找上门来。
生活是不该被敷衍的,况且我也不是一个人在生活。充满乐趣的生活是需要自己用心经营出来的。可以早早将每年一次的出游计划纳入待办清单中,什么时间出行,什么时间订好酒店机票,什么时间出行程计划,都在清单中列出计划来。
再比如,把同朋友每月一次的聚会,提前列入时间计划中,杜绝随叫随到,事先安排好手头工作。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陪伴孩子。每天下班后的5小时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这是作为父母的我要认真思考,好好计划的。最起码一点,陪伴时要抛开对工作和学习上的焦虑,全身心投入。
时间管理字面上看,管理的是时间,但时间是不可控的,我们管理的其实是自身的行为和心态,培养的是自律性和强大而淡定的内心。时间管理不应该是让自己越来越忙,而是应该通过合理的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