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生老师解读《了凡四训》第六课:序文(印光祖师撰)
1,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他讲的道是有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是有一个中心,有一个根。就好比一棵树,有树根,有树干,其大道是相通的。
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平天下吗?格物致知吧,想齐家吗?格物致知吧,想修身吗?格物致知吧……一切都在格物,由格物导致致知,由致知导致明明德,而明明德就是道。你就可以一以贯之,可以掌握古圣先贤的核心教导。
2,“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
想由凡夫变成圣人,想由凡夫变成佛,如何做?就是诚明一致,就是诚与明,就是明心见性,再悟后起修,你就是佛了。
如何做到诚与明?诚,从格物入手;明,还是从格物入手,一以贯之。
3,“根器陋劣,未能收效……”
根器,就是佛法讲的慧根。佛渡有缘人。什么是有缘人?就是他的慧根够,缘到了佛才能渡。
根器分为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即这个人的根器是上等中等还是下等。
老子把人分为三种: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
王阳明也把人分为三种:圣人,贤人,愚人。圣人是生而知之,如六祖慧能;贤人是学而知之,如自在大学的家人通过学习明心见性,彻底解脱,自在人生了,你就是圣人;愚人是下等根器的人,不管你如何和他讲,他都不会接受也听不懂的,反而会大笑之。
所以,格物而致知,致知而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是上等根器人干的,中士、下士是做不了的。有人听了自在人生,依然去算命,看风水,请别人加持能量……他就是中士下士,他根本没有那个缘,没有那个慧根和福报去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佛渡有缘人,无缘不可渡。放下救世主情结吧,如果你想渡人,只做你开心的,不要妄想去渡每一个人,无缘不可渡,因为根器不同。所以不管你现在的境遇是什么,不管你财富状况如何,身体状况如何,事业如何……如果你能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是上等根器的人。
根器陋劣就是中下等根器(当然,一切都是完美的体验),根器陋劣的人,不管你如何和他讲格物致知,他就是不理、不懂。
中下等根器的人懂不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怎么办呢?当效仿北宋的赵阅道,焚香告帝,用这种方式守戒,但这是小乘佛法,这是从事上修,用这种行为来改变自己,用这种行为求得福报,并不究竟,究竟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让每个人都去格物致知,心即理,不是人人都能懂的。但让他们按赵阅道的做法去做,他就懂了,不敢写给神看的事情就不做,但这只是从事上改。
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这是根器的不同。从事上改、从理上改是中下等根器的人做的,是用道理,用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做法;从心上改则是上等根器的人做的,格物致知,从格物这个根上去做。
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果将这个恶理解为坏事,将善理解为好事的话,就是不做任何自己不敢焚香告帝的事情,这个事情你不敢让上天知道你就别做,所有的好事都去做。可以理解为做好事不做坏事。
但是对于善恶,王阳明明确的告诉我们:动气即为恶,循理便是善。循理的这个理就是天理,良知。所以诸恶莫作就是格物致知;众善奉行就是知行合一,良知让你做的事情请你去做,这就是众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