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问旧梦

落霞清水边

伊人拂柳烟

笑语问君来

莼鲈橄榄叶

如果是梦,何以如此真切? 如果不是,何以寻得十七年的照片后,却依旧觉得恍若梦境? 我那篇在小学探访,高中得以成稿的《梦在周庄》已寻觅不得,就像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找不到联系方式。

于是,撑一只长蒿,寻一场旧梦,便成了一直以来的一个念想。

恍然,如隔世

只道,风景依旧,昨日重现——

小桥流水依然在诉说着水乡的旧事

黛瓦粉墙固执的保持着古镇的容颜

青砖石板上匆匆的脚步衔接着历史与未来

蓦然回首,巷口转角处,是否还会有撑着油纸伞的,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缓缓走来?

此番寻梦,却也有小小的收获。 那个一生寻寻觅觅的三毛,也曾将周庄视为梦中的故乡。能与喜爱的作家产生共鸣,着实令人兴奋。 二话不说,拉着好友探访“三毛茶楼”。茶楼蜗居在水乡的巷道里,只凭着那黄底黑字的帆布标示,让人心生怀疑——名人造访过的地方,一般不是金碧辉煌,也该有所生时代的肃穆,以求装饰出能够令人仰止的样子。这间茶楼,竞如此朴素,普通的让你误以为是造访一位旧人。呵呵,对我来说,可不是造访一位故人么?得以茶歇的片刻,让我更了解周庄,亦或是,更贴近曾经与它贴近的人。

墙上是她的故事,桌上是她的文字,房间是她的海报——那个,为自由而生的流浪人。我看这些旧物晃了神,耳边传来吴侬软语——侬来点茶水?花茶还是绿茶? 茶楼的主人是两位年迈的老人,老人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模样,招待客人并不是特别热情,但好处是茶水清香,价钱也不贵。

喝茶的间隙,我依旧对茶楼摆出的物件展现出好奇,或者说,想在那大大小小的物件儿中,找到三毛的影子。1989年4月13日的那天,她坐的是哪个位置,看的是哪座桥,说的是哪句话?

半晌,等客人少了些,老人便上楼与一位友人攀谈起来。 两个月后,我才知道,年近七旬的楼主,就是当年与三毛有着书友之约的当地作家张寄寒,为了纪念三毛,虽子孙留居海外,张老与老伴确始终守着这茶楼,不曾远离。也许,他是守着一个约定,当初,三毛在写给他的信里说,有机会一定要再回来看看,再回来看看。不知在无数个周庄的清晨里,那首《橄榄树》会不会带着三毛的念想回来?故乡,只一眼,变注定是那个可以栖息的地方。

流浪,是为了找到故乡。终有一天,了结了这一世的颠沛流离,寻一个天荒地老的远方,活成世人心里的永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