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今年奥斯卡提名里最喜欢的一部片子。
曼彻斯特,并不是英国的那个工业城市,而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冬天的曼彻斯特潮湿、寒冷,灰蒙蒙的天空,地上覆盖的皑皑白雪,冷色调的画面,配上舒缓透着伤感的音乐,整部片子让人感觉冷彻入骨。
一个叫李的男人,在波士顿做着低收入的蓝领工人,修马桶、修水管、铲雪,沉默少言,一个人生活。干完活就去酒吧喝酒,稍受刺激就拳脚相向。一个孤独、易怒、抑郁的男人,过着单调、无望的日子。
哥哥的去世打破了平静,李回到曼彻斯特处理哥哥的后事。看到亲人的遗体,没有痛哭流涕,生离死别,只有沉默,李是这样,哥哥的儿子也是。并不是冷酷无情,只是将最悲痛的部分埋入心底,克制、冷静。这是整个片子的基调,并不渲染悲痛,而是小心翼翼地将悲痛隐藏起来。
根据遗嘱,李成了侄子的法定监护人,这看起来本来是一个合理的安排,无亲无故的侄子当然要由叔叔照料。但是李的反应却让人诧异,他听到后全身颤抖。故事缓缓进行,闪回的镜头讲述了李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相爱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但是因为李的失误,一场大火吞噬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妻子被烧伤,买酒回来的李只有望着大火呆立在那里,面对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不知所措。无法承受打击的妻子与之离婚。原本的幸福生活被吞噬,然后李选择了自我放逐,一个人到波士顿默默生活,成了片头那个沉默、易怒的李。
在曼彻斯特和前妻的重逢也并没有让李从痛苦中走出来,仍然爱着李的前妻希望和解,希望和李共进晚餐,向李道歉,李却只是痛苦地摇摇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迅速逃开了。这一幕,是全片最虐心的,卡西和米歇尔都奉献了最好的演技。最后,李将侄子托付给哥哥生前的好友,独自一人回到波士顿,继续重复以前一个人的孤独生活。
整部片子平静、缓慢、克制,却并不是一冷到底。片子里李的那些闪回回忆镜头,和哥哥、侄子在出海钓鱼,和妻子挤在小床上说情话,曾经的生活是那么幸福、温馨。而李的侄子Patrick,这个十六岁的阳光少年,组乐队,同时交几个女友,日常的生活多姿多彩。李与侄子之间的对话也充满了冷幽默,侄子青春活力的生活给李的冰冷的内心注入了一丝阳光和温暖。李也试图主动与侄子女友的妈妈交谈。似乎冰冷的生活因为青春少年开始有温度、有色彩,李因为监护人的新角色可以不用再一个人孤独生活。但是,星星点点的阳光并不能改变片子的冷彻骨髓的基调,最后,李还是选择走回孤独,沉入痛苦。
《海边的曼彻斯特》没有暖人心的鸡汤,没有救赎,只是冷冰冰地讲述,有些痛苦,并不会随着时间而冲淡。痛苦太大,根本无法度过,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不过是与痛苦共存,不过是伴着痛苦继续生活下去。其实,这才是更接近生活真相吧。那些似乎正统的充满正能量的声音经常告诉我们:痛苦是对人的磨练,要勇敢面对,走出痛苦迎接新的生活。其实,现实的真相是有许多的过错我们无法弥补,有些痛苦我们无法度过。
看完片子我呆坐很久,我想到了母亲去世时,望着母亲的遗体在周围一片哭声一片呼天抢地中我无泪,只有钻心的疼,第一次知道了痛彻心扉是什么滋味。这些年来,对母亲的思念和想到时的心痛从不曾减弱,它一直伴着我。但生活还要继续,痛苦始终在那里,只是并不影响我们前行。
卡西的演技实在太棒了,仅靠一张面部表情并不丰富的脸,没有过多的肢体动作,就将李的压抑、孤独、悲痛混杂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这个在小众电影里摸爬滚打这些年的外表并不出众的演员,这次的最佳男主实至名归。
细碎的片段、闪回的镜头、平缓的节奏,克制、冷静的讲述,因为强有力的剧本和导演的超强把控力,让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还觉得意犹未尽,让人久久不能出戏。
没有获最佳影片,是奥斯卡的损失和遗憾,相信时间会证明它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