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007,已经交了两次作业了。从筹备班级的等待期,一直到正式开班,步入运行期,经历了一场心路历程。
作为一个普通会员,007社群的粗矿的了解是大约,一个星期写一篇文章,坚持七年,一起去南极。
南极,对我的诱惑力并不大,因为参与这支群体,最打动我的是, 一群人,一件事,一起做。
而且那件事恰好是我也认为对自身成长很有帮助的-写作这件事。
于是,满怀期待加入进来,希望与朋友们一起玩耍,共同成长。
后来,开始组织班委会-招募各组组长的时候,正是我在公司筹备一场重要活动期间。时间十分有限,几乎每天都在路上,谈各种合作和细节。
起初,我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出于挑战精神,想试试看,新的团队,深度加入其中,有付出肯定有成长。
就这样,我遇见了我们2组可爱的组员们。
组个群,很简单。
但,落实到每个点上,特别难。
因为,当今社会,我们的微信里有成千上万的好友,数不胜数的各种群,作为一个后发团队,007能占据个人有限的注意力高地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有首歌,叫做,群发的短信我不回。
确实,我本身也特别讨厌群发信息,基本等同于广告邮件。每个人最关注的就是关于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自己的名字。 鸡尾酒会效果嘛,再嘈杂的环境也能神奇的扑捉自己的名字。
于是我开启巡防之路。给每个组员,一个一个发信息,发语音,不是机械似的复制粘贴,而是根据每个人的情景传达内容。尽量说,人话。
不断脑补一下根据他们提供的个人信息,补充每次简短的沟通内容,这样,每一个人都慢慢的会变的生动起来。
整个过程,我没有例行公事,我的心态是充满好奇和开心的,每认识一个组员,发现他们是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认真生活,努力工作的一群可爱的人,内心不由自主的肃然起敬。
通过文章认识一个人,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而且我们有未来84个月,一共365篇文章,互相见证。
再后来,班委会的运营和007的玩法上开始出现与我水土不服的种种情形了。
原来,战友的文章是需要拿分数来评分的,这下,我真的仔细想想我加入这个群体的初衷是什么?
看我们班,我们组,或者是其他班级战友的文章,其实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情,前提是你自发的看,感兴趣的看。
被迫完成作业的感觉,应付打分的感觉,真的太违心了。
大家工作上,生活上,已经是很多压力和累点的,自愿加入一个社群还这么多的条条框框。我们不是为了考出文凭来这里的,也不是为了出版为目的拼命写文章的。
记录自己的经历,记录自己每个节点的思考和成长,还有学习的有效输出,这是我的目的。顺便看看一路上一起同行的战友们的风采,互相学习和交流,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完成的。
罗辑思维也好,李笑来也好,从他们那里分支出来的社群很多,我也参与过好几种,最终体验感太差,相继退出来了。
区块连,不是去中心化吗?
班委会应该是服务于战友们的,并不是担任班主任的角色。就像把自己定位成知识送外卖的罗胖一样,塑造一个让战友们开心,愉悦,并且自愿参与的氛围。
BOSS和LEDER的区别是什么?
老板,跟他是交易,脱离交易关系随时变成没关系。
老大,跟他是一种认同,价值观共同体,精神城邦。
007也一样的,让会员不舒服,人家是下一秒就可以 UNfollow你了。你有很多会员,可能不差离你而去的那几个人,但,话又说回来,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罗胖服务于1200万用户,至今最让他最担心的,最提高警惕的是有一天员工为了KPI考核去做为了完成KPI的东西。
我今天正式提出不再担任我快乐的小组长了。虽然对我的组员们是有点点不负责任的感觉,而且我依然觉得他们是很可爱的一群人,但是,这份任务的属性,我开始怀疑他的初衷,与我严重水土不服。我不想为了完成什么而去完成什么。我更愿意敞开心扉的去谈谈,就像昨天晚上与陈桌的一段小小的沟通一样的真实的对话。
我会放下扁担,做回普通战友,观望007,再过一段时间还是弥漫这种形式主义虚风的话,我们的缘分,只能到此结束,与大家道别,提前下车了。
想问一下创始人,你创办007是为了什么?
PS:本来是与班长通电话聊一聊的,后来忙,没来得及通电话,干脆把我的想法写出来,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