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的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共情能力缺乏导致的。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孩子相处时,如果我们能进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的体验孩子的感受,能对孩子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我相信,孩子的性格发展和亲子关系一定会和谐成长。
共情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这是来自人类特有的镜像神经元的本能。能设身处地的替人着想,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做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所以,共情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
父母良好的共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从孩子角度看问题,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发现孩子。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事实真相。
换位思考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亲子教育会有积极的影响。
2.掌握技巧。
父母要做好共情,视角需要转变,要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其存在的问题,其关键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及其问题。
表达共情,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因人因事而异,视情而定,还要把握时机。共情应该适度才能恰到好处,表达共情还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注重姿势、目光、声音、语调等表达,还要不断验证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3.学会倾听。
倾听是要全身心的聆听孩子的表达,倾听不仅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语音、语调等,还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表示你听了并且听懂了。
会倾听就是全神贯注,不打断孩子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孩子的感受,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的反馈。
4.表达尊重。
共情,或者说同理心的核心是尊重。这里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善于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以尊重并且真诚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孩子不同的观点;不做价值判断,尊重孩子的选择。
5.指导共情。
父母不但自己要运用共情技能,还要指导孩子学习并掌握共情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共情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父母的以身作则做好示范极其重要,当父母总是能够共情时,孩子也就慢慢学会了共情。
总之,共情是父母、孩子乃至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相信,当我们父母掌握了共情这个利器,所有的亲子教育问题都会迎刃而解。